周末无意中从书架抽出周国平的《把心安顿好》,短短的文字,有些话正中了当时的心境,觉得读起来很舒服,就去网上搜他其他的作品,又看到了这本书《妞妞》,之前也听说过,但并没有引起太大兴趣,可能当时的自己并不太想知道别人如何面对这样的悲剧,也不愿意自己去思考这样的悲剧。因为看到周先生晚年的作品,透露着的达观吸引了我,就很想知道那时的他,当面对这样的劫难,如何反应,如何选择,如何走过去又回头看。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不知道何时会遇到劫难。
书断断续续看了2天,不算长,和之前所想差不多,这并不是一本有逻辑的文学作品,只能算是一个父亲在小女儿过世后对事情的懊悔、对自己的反思、对女儿的思念、还有各种复杂情绪掺杂在一起的大杂烩,或者说是一个父亲借由写作来发泄内心声音的合集。虽然书中文字风格不一,一会儿是小女儿咿咿呀呀的学语,一会儿又变成哲学家对于生命意义深层次的探讨,但是它基本是真实的,除了因为这里面饱含一个父亲对女儿最深厚的情感,同时作者也毫不吝啬的反思自己和妻子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将很多人性弱点的暴露无遗。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过之后,可以去打分、去评判,去分析,去权衡作者当时做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给了我们这些顺风顺水中生活的人一次深刻的体验,还自以为可以有权利评判,即便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作者也并不在乎其他人如何看待,只是最深刻的挖掘和检讨了自己,并记录下妞妞在世的一切,可能仅仅是害怕遗忘,无论对错。
书看到中途,有些困惑,一方面被作者和妻子一问一答弄得有点尴尬,感觉像在偷窥一对夫妻的家庭私事,而这部分,作为读者的我并无兴趣。感觉像是在地铁无意听见的情侣之间的缠绵情话,只想挪步避开。另外也对作者和妻子对于妞妞做出的关于命运的选择产生的质疑,这么好的女儿,如果是我,会选择消极治疗甚至放弃么?
去豆瓣看别人的评论,果然褒贬不一,有的读者很喜欢,觉得感人而为之哭泣,有的人不耻作者的选择,为觉得妞妞可惜,觉得她有权利得到及时的治疗,并开始自己的人生,哪怕是残缺的,我自己稀里糊涂也觉得两方好像都有自己的道理。站在现在的角度,可能我也会更倾向及时救治,因为我知道很多身体有残缺的人并不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相反,他们比很多身体健全的人生活的更幸福。但细细想来,发现了一个逻辑,这个问题,本身是无解的,作者无论如何选择,必有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他们作为妞妞的监护人,也有权利做出当时他们认为合理或者追随感觉的第一选择,外人,况且普通人,即便圣人,也无权评判。
妞妞固然是可爱的,对于我这样平时对小孩子不太有兴趣的人,看到作者对妞妞的描述都觉得那么真切,她那么乖巧惹人疼,没有育儿经验的我甚至惊奇的发现原来一个一岁多大的小人儿可以会这么多东西,作者对女儿细致的观察和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女儿从小到大,虽然仅仅18个月的成长轨迹,包括最后所受的那么多痛苦。
书中作者写了很多反思,关于妞妞生病的成因,他们当时第一次下意识的选择,当妞妞长大一点后他们的后悔,8个月时候再次选择以及内心的自私和侥幸,最后一点点看着妞妞逝去的无力感、以及最终对自己的无法原谅。
灾祸往往有一个微不足道的起因 。所谓 “一失足成千古恨 ” ,那失足之处并非一眼看不到底的深渊 ,甚至也不是当时便让你感到踩了一空的陷井 。不 ,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土坷垃罢了 。你根本没有觉察你已经失足 。你打了一个趔趄 ,然后又往前走了 ,却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另一条道 。在所谓决定命运的关头 ,不会有一个声音在你耳旁提醒你 ,向你宣告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 。直到你的命运已经铸定 ,并且赫然兀立在眼前 ,你才会在一种追忆中辨认出那个使你遗恨千古的小小的失足之处 。
如果他妻子怀孕5月的时候没有亲戚的偶然到访(被传染感冒),没有意外的吵架(感冒加剧),没有不负责任的医生和致命的X光射线,哪怕去掉其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妞妞有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健康可爱的宝宝,作者和妻子或许就拥有非常美满的家庭,或许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除了疼惜妞妞的逝去,更多的,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的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无奈和凄凉,而这样的无力感,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
所有的意外都基于一个很荒唐的理由,随手回复一个短信可能酿成一起车祸惨剧,高考中一道选择题的笔误可能改变人的人生,所谓蝴蝶效应,每天我们都在经历,只是是否自知而已。而当我们面对如此多的细碎的不值得在意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看清,没有办法预知这些事情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除非,像作者一样,当事实摆在面前,才去追忆过往,才从那些生活的蛛丝马迹中整理出完整的线条,当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或许,这就是生活,谜一般的无解,也无奈。所以才会去喜欢《蝴蝶效应》《罗拉快跑》这样的电影,因为只有用这种方式才可以看到所有选择的可能性,而真实的生活,永远不可以。
选择的困难在于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不同的选择作比较 。无论当时 ,还是事后 ,比较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 。一旦作出一个选择 ,即意味着排除了其余一切可能的选择 ,从而也排除了经验它们的可能性 。在作出选择之后 ,选择的困境丝毫没有消除 ,迟早会转化为反省的困境再度折磨我们 。关于这一点 ,克尔凯郭尔说过一句很准确的话 : “在反省的海洋上 ,我们无法向任何人呼救 ,因为每一个救生圈都是辩证的 。 ”所以 ,当一个人面临不可逃脱的厄运时 ,无论他怎么选择 ,悔恨已是他的宿命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轻重怎么衡量 ?只要你取了 ,受了 ,那身受之害永远是最重的。
看书的我们,仿佛有了上帝的权利,肆意的评判和指责,认为正是作者和妻子的优柔寡断才造成最后妞妞的悲剧,作者又何尝不曾在心里千百次的这样自问自己:到底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决定而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女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在所有的选择中取重就轻,自欺欺人,作者只是做了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做出的决定,又后了我们所有人都可能后的悔罢了。
人生皆苦,这个事情本身的存在,就是无解,无论妞妞一个月时他们做出的选择,还是8个月、12个月,或者18个月,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最终都会后悔。只是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和妻子站在了一个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又不可避免的用凡人都可能有的自欺欺人去说服自己。
作者鼓足勇气写下这本书,多半是出于本能,本身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倾向于将所有细腻的情感赋予文字,书中诸多妞妞生活的细节,即使27年后去读,都觉妞妞仿佛还在那里,或许这是对于这个来到人间仅仅18个月的小女孩儿最好的祭奠。同时,作者也将他和妻子所有的情感,所犯下的错误,所有人性最深处的自私、恐惧、无助摆在那里给我们看,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勇气?
终究,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是这种两难的境地,无从选择的选择,还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只希望,如果有一天,我需要做出这种选择,能够追寻自己的内心,放下所有的执念,不求完美,只求无悔。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