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要打算开始写第一章了,但又回到了总则,因为早上在得到听《熊逸佛学50讲》最后一课,标题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宗一句著名的纲领。
为啥看到这个标题这么敏感呢?因为总则里就说了一堆我是一你是一的,没太理解,我就觉得,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总则里有这么一段:
我是一。你是一。我们是一。时间不是一。这本书却是一。这本书在时间之外。这是你的最后一本书。只有一,没有二。
只有一没有二,那是不是意味着一切即一?所以一切都没有分别?
文稿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解释:
说的是运动和空间的关系,运动意味着位移,位移意味着从A点到B点。如果在A点和B点各摆一个苹果,很显然一共有两个苹果。但如果没有空间的话,A点和B点之间就不可能存在距离,所以A点和B点一定重叠在一起。
既然连两个苹果都不会有,万事万物就更不会有,它们会重合在一个点上,而这个点本身不占空间。所以,“一切”必定只能是“一”,这个“一”刺激了我们的感官,被我们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加工整理,变成了我们感知到的“一切”。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子,我似乎也明白了些,虽然不知道跟太傻天书里的一,是不是属于一个概念,但这种对一切即一的解释感觉很有意思。
最后讲书人又借助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主观上的、与生俱来的,一辈子也摘不掉的有色眼镜。算术来自我们的时间眼镜,几何来自我们的空间眼镜,如果没有了时间和空间,我们就分不出这个和那个,也数不出1,2,3。
是不是有些深奥?有时觉得这个世界不够真实,也许这个世界本就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真实,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而我们,也许只是在进行一场人生的体验,一场会终结的游戏。
不管是一还是一切,先准备进入太傻的智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