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需求是一件很费精力的事情,财大气粗的公司可以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干这件事。比如,IBM在20世纪90年代在各个国家推销电子商务,这是一种宏观的战略抉择,它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必要。但是也有公司投了巨资创造需求却失败的案例,比如即拍即刻的DV,推出一段时间就马上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因为闪存DV更轻便,数据存储更快捷。对家庭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需要。
而销售人员如果也抱着创造需求的心态一条道走到黑,那就是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个销售员应该坚持推销的是客户真正需要的东西,即便开局不顺,也一定要坚持下去,最后一旦成功你收获的就不只是单笔业务,而是长期的供应商身份。
在你和客户的交流迟迟打不开局面、内心开始动摇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双方所谈的产品和服务是“一定需要”“可能需要”还是“未来需要”呢?
如果是一定需要,如朋友参与的项目,投标时间和采购金额已经确定,那么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手。
如果是可能需要,比如老太太进超市买菜,推销员的有机蔬菜是一个可能的需要。也必须坚持争取,重点是放在给她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上,就算这次不能促成交易,也必须为下次沟通埋下伏笔。
而如果是未来需要,对单个的销售员而言,就应该果断地放弃。因为你所做的工作面临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从经济角度讲很不合适,例如,寺庙里未来可能会有一批居士入住,他们用得着梳子,推销员能为了几年后的客户坚持吗?
让坚持产生价值的第二步是 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内心变得强大。
丧失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对失败结果的恐惧和对自身能力的恐惧。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原因都站不住脚。失败的结果只是可能在将来出现,为一种可能性而忧虑,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相反会促成恐惧结果的来临。因为一旦陷入恐惧,也就拉开了自我催眠的大门。虽然表面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开这种恐惧,比如放弃,比如向客户采购负责人疯狂行贿等。但本质上已经和恐惧的结果在思维上倾向一致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不是怕的结果主动向你靠近,而是你主动向它靠近。
而担心自身能力或者计划不够有竞争力则更没有道理,相信我,如果能力差距太过悬殊,那根本就不存在竞争的问题,因为销售需要成本,差旅费、公关费、做标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把推销员派到没有竞争可能的市场上去。既然已经加入了战局,就说明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害怕自己的计划不够周全,实力上有差距都是以竞争对手为参照标准的,但他们并不是我们的客户。实力最强的也并不等于成交希望最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竞争也就不存在了,客户考虑的成交因素很多,推销员没有资格贬低自己。
想明白了这两点,至少可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坚持的依托,但只有这些还不够,要想最终打动客户,在不放弃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更多的技巧辅助:
时刻留意客户释放出的信息。
在销售的最后阶段,推销员不仅要做到高频度的人员拜访,还要做到随叫随到。此时,很多事情都很微妙,占有优势的对手可能在这个阶段出现大意,各种关系的博弈也进入最后关头。多在客户单位走动收集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此时的客户就像菩提老祖,他可能会敲三下每一个弟子的头,但能领会到其中意蕴的人却只有一个孙悟空。
转换思维方式,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让高手答应教自己武功除了死跪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黄蓉想让洪七公教靖哥哥降龙十八掌,一只美味的烧鸡就解决了问题——黄蓉想帮靖哥哥,洪七公想吃鸡,所以交易成了!朋友在那次交易中实际上也运用了这一招,既然正面是铁板一块,那就从侧面迂回,直接用一种外科手术式的方法分下一块“蛋糕”。 销售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行业,一个推销员的放弃就意味着别人多了一个成熟的客户资源,这件事儿无论怎么算计都不划算,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