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儿中心图书馆,俩娃上兴趣班,我在候场。应该是报的时段差不多,有一位母亲,跟我一样的出没规律,第一天在食堂吃饭时就注意到了,她一女一儿,坐在我们边上,儿子小,大概5岁左右,全程看着我和女儿大口吃饭,没有一点食欲,呆呆地看着我们。她的大女儿,也只是吃着自己的饭。那位母亲,一会来一句:吃这个肉,很好吃;吃这个菜,不错的。……小子一动不动,母亲絮叨继续,我们扒完饭赶紧逃离。其后楼层走动遇到几次,没有交集。
今天在图书馆再次见到,坐在我儿子的位置上,我提醒一句:等会这个位置有人的,现在你先坐。差不多上第一节课时,她让她儿子睡一会,不然待会上课没精神。小子趴着睡着了后,做妈的就去把他抱在怀里睡,我看一会书也眯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听见有说话的声音:不要睡了,要上课了!抬头一看,一位慈母轻柔的喊醒儿子,这是真爱!
我去摸了把脸,回来没看到人了,以为去上课楼层等着了。过一会,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炸起:什么东西都堆在桌上,也不收拾,我是不会帮你收的,你自己看着办?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位慈母,变成母老虎了?难道,这个女儿是前妻生的?或者,仅仅因为她是女儿?那个女孩一声不吭和她同学一起看书。过了不久,女孩问妈妈:哪里有纸巾。她问了好几次,做妈妈的带着耳机看手机。面无表情,眼睛瞭了几眼就算不说话。我不敢保证她听到孩子的声音,因为那个女孩声音不是很大,估计平时就跟小媳妇似的被压得不敢放飞自我。不过孩子在眼前晃来晃去。怎么就不理一下呢!女儿是充话费送的?我看不过去,把我的纸巾给她了,她很有礼貌的说谢谢!
总体而言,看到这个母亲的面相,我也是不会喜欢的,说不上来,就是不舒服。我知道这份不舒服来自于我,跟她无关,只不过是我内心的投影而已。我也是一个有弟弟的家庭长大的娃,母亲对于弟弟和我之间的态度不同,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但无力改变。当年我们物质匮乏,父母的态度在再怎样,也没有多大的不同,即是这样,也会催熟幼小的心灵,为了求关注,会表现特别好,多干些与年龄不符的活。也就是这么一路表现过来,一路为自己活过来。因此,昨日伤痛会是今日之资源是一点不错。希望那位女孩,也能如此。
处理完自己的情绪,我开始反思俩娃家庭,俩娃的和平共处问题。下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所有关系的改变源于关系的搭建,关系的搭建来自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在于深刻的看见与懂得!
俩娃之间,父母要给孩子无差别的爱,并引导他们之间,搭建起他们懂得关系。我这个暑假开始进行了。儿子夏令营回来开始上课,就让他负责女儿的转班,说好他提供一次这样的服务一块钱。他要服务到妹妹满意。女儿之前我带她转班的时候,指定我在哪等着,而对于儿子,她知道哥哥要去自己上课教室上课的,不能这样要求,这就是孩子,永远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提什么要求!而我做售后服务调查的时候,女儿明显很满意,她喜欢哥哥接送她。让大的承担起小的服务责任,这是其一。其二,分长幼,弟子规里“长者先,幼者后”是经典。我对女儿说,哥哥是大的,你是小的,你要尊重哥哥,哥哥怎么说事情就怎么来。即使哥哥是错的,他仍是哥哥。也和儿子说他最大,他说了算,儿子听到了,我没有错过捕捉他的发自内心的笑。同时我也和Albert提了这事,啥时候以儿子为主,不是因为他是儿子,而是因为他是俩娃中的老大。让女儿去尊重他,追随他,她会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样,女儿对于哥哥的各种小报告才会停止,儿子因为获得相应的尊重,也会愿意表现的像个哥哥。这就是良性循环!
生活的路上,我们都是行者,我曾经走过的路,不希望孩子也磕碰过来。保持行者自我觉察力,提高沟通能力,进而改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