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书,也许是个性喜好安静,以书为友的生活让我觉得充实而快乐。出生在物资贫瘠的农村,读书是件不容易的事,小时候哥哥姐姐省下伙食费买来的书,我大多读不懂。至今还记得那本狄更斯的《双城记》,我一直停留在第二面,只记住得:“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所以,读适合自己的书是何其幸福和重要。
在倡导全民读书的今天,在互联网让读书变得更容易的今天,我们是幸运的。据统计,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古书不过约三十万册。然而书的数量急速增加的今天,每年出版书籍就不止三十万,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生命有限,而“书海浩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书是读不完的。
如何选择书籍成为了现代人的难题,“知识付费”的概念进入了大众视野,有人开始通过推荐书籍来获利。但是我一定要提醒大家,百年前的清代诗人袁枚就已经有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古有俗语:穷人读书,富人习武。读书并不昂贵,古人的书籍流传下来,有的时候单本就是一个人的毕生经验总结,譬如李时珍毕生精力修编而成《本草纲目》,孙思邈毕生绝学全在《千金方》。可以说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最好的精神食粮,然而即便不昂贵,也不是所有穷人能负担的起,所以“借书”成为上千年以来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抄书”更是古代文人学子日常生活的常态。
首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借书呢?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长者或亲朋好友读到好书,有所感、有所悟之后乐于分享;二自己听说某好书,或者碰到了一些问题,阶段性的想读某书,主动搜索、寻找的借书。当然对于后者而言,买书也是可以实现的。况且,没有买,从何处借呢?但是我还是提倡借书,买来一本新书,读过之后可能长期束之高阁。这种低频率使用的物品,我倡导共享,正如我们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一样,共享减少了资源和效率的浪费。而且互相借书也是思想的交流,过去也有通过借书一来一往追求爱情的故事。向自己尊敬的、敬佩的、喜爱的人讨教,借书更是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我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形成互相推荐书籍和相互借书的风气。
再者,借书有什么特别的呢?与其它途径获得书籍有所不同,借书是主动性汲取学问的阅读,带有目的型的阅读。借书相比漫无目的的阅读而言,层次完全不同。也许很多人会马上反驳我的观点,目的性强、有心机让读书缺少了情调。有些人希望读书可以是一种慢生活的休闲方式,午后一杯咖啡,随手拾起一本书,品着咖啡享受书香的惬意生活。然而读书是一件十分低效的事情,寻找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只会让咖啡或者茶水失去它们本该有的香气。有梦想、有方向的人生不迷茫,而有目标的读书更快乐。
最后,借书更有益于精读。有时候我们买来一堆书,想着有的是时间将来慢慢看,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来日方长让有些购买来的书停留在封面。与买书的性质不同的是,借书既然是借,那就是要还的。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完,专注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更有利于高效吸收书籍中的养分。及时归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借,是鞭策,也是自我督促。小时候,“别人家”的饭吃的更香,长大后发现借来的书读的更好。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幸福的,图书馆里有很多的读书活动,互联网上倡导读书的文章像雪花一样飞来。开卷有益,阅享生活,像这样书籍之多,全民阅读情绪高昂的盛景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恩先人,我们的先辈早在百年前播下全民阅读的种子,百年前胡适等大学者奋力推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普及之后,不仅读书容易,写书也变得容易。古代文言文,古代白话文,到现代的白话文,经历的是一次次文化变革。当然了,全民写作,全民阅读也带了了巨大的考验,我们现在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书太多。如何在书海中选择一本好书呢?我所说的好书,希望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知识和正向能量的书。因为我们很难在读完一本偏激的书籍之后思想不受影响,现如今,各类不同的思想观点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如何做到在思想独立之前有独立的判断呢?所以,我推荐一个好办法就是借书。
那么,借书也是另一种接收正能量的方式,推荐人必是希望推荐一些正能量、能够带来正面影响、具有正向传播的力量的书籍,否则自身的人品则会受到质疑。网络推荐书籍是大众化的,甚至是为了某些宣传的需要而推荐,而我们可能在推荐名单里读不到适合自己的书。但是与网络推荐书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像长辈、朋友、同事、同学等等自己的生活圈借书,不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找到共同喜爱的书。
书——非借不能读,传播的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阅读思想。与身边的人交流阅读,交换读好书,这不正是正能量的正向循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