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堪忧
独自进食者比例不断扩大
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去年11月至12月针对20岁及以上人群展开这项调查,相关报告近日获内阁批准。调查显示,11%的调查对象几乎每天独自进餐,4.3%的调查对象每周有4至5天独自进餐。报告说,上述两类人在调查对象中合计占比15.3%,与2011年有记录以来相比,上升5个百分点。是否独自进餐,有什么要紧呢?根据最新调查,人们结伴进餐时往往主食、主菜、配菜等样式齐全,因而饮食结构更均衡、营养更有保障。日本政府在报告中说,随着老龄化进程持续,预计今后几年会有更多独居老人,他们的饮食和营养状况不容忽视,因此鼓励各地社区多举办一些联欢和聚餐活动。
健康堪忧
老人长期“独食”更容易抑郁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经常单独就餐的“独食”老人,与常和他人一起就餐的老人相比更易抑郁。这说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就餐有助预防老人抑郁。
东京大学的谷友香子等人与千叶大学同事合作,在2010年调查了日本全国约3.7万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当时没有情绪低落等抑郁倾向,也没有被认定需要护理。其中,独居老年男性和女性中分别有85%和79%独自就餐。而在与其他人一起居住的老年男性和女性中,则分别只有3%和6%的人是独自就餐。
3年后,研究小组利用“老年抑郁量表”,判断了其中约4400人的抑郁倾向,同时分析了家庭状况和性别等情况。结果发现,独居老年男性如果处于“独食”状态中,抑郁风险是与他人一起就餐老年男性的约2.7倍,老年女性则无论是独居或是与他人一起生活,只要处于“独食”状态,抑郁风险是与他人一起就餐老年女性的约1.4倍。
而与其他人一起居住的老年男性,则无论是“独食”状态还是与他人一起就餐,抑郁风险都没有明显差距。谷友香子说:“老年人最好能与朋友和邻居等一起就餐。在社区内提供聚餐服务将有助于预防抑郁。”
应对之道
加拿大怎样应对“独食”
偏爱耐储存食物和半成品
加拿大独居老人的比例很大,分为“不换房”和“换房”两种。所谓“不换房”,即老人仍然住在原先居住的房子内,只是子女成年后搬出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甚至其中一位。他们大多习惯自己做饭吃,饮食十分简单,讲究清淡、易做、方便、耐贮存,他们一般都会一次购买一周甚至更久的食物,放在冰箱或冰柜里,每天取一点做。老年人普遍喜欢那些只需要微波炉或烤箱简单加工一下就能吃的食物,肉类也偏爱半成品。加拿大独居老人更喜欢土豆、洋葱、卷心菜之类蔬菜,原因很简单,老人往往行动不便,只能尽量减少出门买菜的频率,而精细蔬菜多半都不耐贮存。
图片来源:网络定期参加家庭式聚餐活动
许多住家独居老人会定期参加一些聚会活动,组织方有社区中心、教会或非政府组织,这些聚会通常会组织聚餐,有的会捐助一些食物、饮料,多数情况下由老人们“一人一份”凑成一餐——这也是北美私下家庭式聚餐的常见组织形式。
有的自理能力弱的独居老人会出钱聘请“住家护工”,如果合同中包括“准备一日三餐”,“住家护工”会担负起为老人买菜、做饭等工作。一些社区组织和义工会定期、不定期组织帮助住家独居老人代买生活必需品的服务,但并不普遍,这倒不是因为加拿大人慈善心不够,而是因为该国地广人稀,实在“招呼不过来”。
喜欢泡“食物角”增加社交
所谓“换房”,则是在退休后把原先的独立、半独立屋大房卖掉,换成公寓小房,既节约开支,又便于照顾。公寓一般都位于交通方便、商业网点走几步就到的地方,他们在外吃饭会比较多,买菜也不会一次买太多。公寓独居老人喜欢去商场的“食物角”,不但价格适中,而且过了饭点摊主收摊走后,客人却仍可以一直在那坐着,因此“食物角”每日午后至太阳落山,就成了“老人之家”,许多老人会定时定点地去那里报到,解决午晚两餐,并在两餐之间扎堆聊天、娱乐。
养老机构讲究搭配重健康
据介绍,加拿大公立养老机构分为四级,其中前两级养老机构老人都不能自己开伙,而由养老机构统一安排一日三餐。由于这些机构享受政府补贴,经费充裕,因此饮食很讲究营养成分搭配,注重健康,每日食谱通常会在前一天公布,有些还可以在几种套餐中选择,但品种较为单调,经常会重复。
自理能力强可选老人食堂
后两级养老机构实际上就是有专人照料的公寓,住在这里面的独居老人自理能力较强,也有条件自己开伙,这类养老机构有自己的活动中心,许多也开办了老人食堂。除了这些全天候养老机构,加拿大许多地方还有“白日制”的助养机构“老人之家”,在这里助养的老人白天集中到“老人之家”活动、接受照料,晚上各回各家。他们的午餐由“老人之家”提供“老年营养餐”,早晚餐则自理。
图片来源:网络文字来源:北京晚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