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世恩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苏霍姆林斯基
一只拯救善良的蝴蝶一只被踩死的蝴蝶
三月,春意盎然。
正在全神贯注地授课,突然,被一阵嘈杂打断。抬眼望去,只见一只米黄色的蝴蝶,正在教室内蹁跹起舞。不少同学,被蝴蝶吸引住了,目光,脱离了讲台,随着蝴蝶飞舞的痕迹移动。蝴蝶忽上忽下地飞着,有时,凑到了孩子的身边,胆小的,侧身,低头,忙不迭地躲避,胆大的,伸出手来,抓,打。滑稽的动作,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虽然孩子们压抑自己的笑声,但嘻嘻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还是显得突兀、清晰。
蝴蝶飞进教室,其实不算新鲜事。
我的课堂中,就跑进过很多只蝴蝶。处理的方法也很多——干脆停下讲课,让孩子欣赏一下蹁跹飞舞的蝴蝶,打开门窗,直至蝴蝶飞出教室;和孩子幽默一把,“你看,同学们认真听讲,把蝴蝶都吸引过来了。接下来,你们应该更棒,更会集中注意力听讲,让蝴蝶见证我们的认真!”
还没等我想着怎么处理,就下课了。
孩子们更兴奋了。
“快把门打开,让蝴蝶飞走吧!”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推开了门,打开了窗。
“打死它,打死它,干扰我们上课!”大多数的孩子,干脆拿起了书,想把那只飞舞的蝴蝶打落下来。
这一刻,蝴蝶也成了仓皇的逃兽,在教室里东飞西窜,一下子贴到了孩子的脸面上,一会儿沾落在那孩子的头上,胆小的孩子,甚至尖叫起来。
整个教室,乱成了一锅粥。
我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教室安静了,那只蝴蝶也安静了下来。慢慢儿,停歇在一张课桌的桌腿上。我蹑手蹑脚走了过去,两指合拢,捏住了那只蝴蝶的翅膀。然后走出教室,来到走廊之上,轻轻地往天空中一抛,放飞了蝴蝶。
没想到,这只蝴蝶绕着教室飞了一下,又从教室前门飞回了教室。
更没想到,第二次我捉住蝴蝶,把蝴蝶放到更远的地方。蝴蝶又重新飞回了教室。
这下,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
“我猜,这只蝴蝶肯定是留恋咱们的教室,喜欢我们了!”
“真讨厌,想不想让我们吃午餐!”
“蝴蝶由毛毛虫变来得,是害虫,就 应该打死它!”
蝴蝶在书本的摇晃中摇摇坠地。还没等我的制止声落地。几位熊孩子就冲了上去,一脚,踩了下去。
一只在我们教室里流连的蝴蝶,就这样折断了翅膀。
奄奄一息。然后,被一位孩子用纸巾包裹着,送到了教室走廊的栏杆上。
然后,不知所终。
一只拯救善良的蝴蝶孩子的哭声
我有些恼火。事件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告诫孩子们:蝴蝶也是生命,我们把它送出去,让它享受春天的自由。可是,这群熊孩子却不听不顾,我行我素。同时,也感觉到了一丝悲凉。为什么一群年龄仅仅只有八九岁的孩子,原本纯洁善良,却对一个鲜活的生命熟视无睹?
我的恼火和悲凉成了导火索。班级的孩子七嘴八舌,将矛头指向了踩了蝴蝶的孩子。孩子们都逃避责任。而踩蝴蝶的孩子,俨然成了班级孩子的众矢之的,在我和同学们的指责声中,哇哇大哭起来。
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我觉得自己处理不当。其实,也真的不能全怪这位孩子,在我们没有了解真相之前。即使,这就是真相,换位思维,孩子何尝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在尊重一只蝴蝶的同时,有没有尊重一个孩子的生命和尊严呢?
于是,我告诉同学们:这件事也不能全怪他,他可能只是因为蝴蝶怕影响到你们吃饭,好心办了坏事。班级终于安静下来,吃饭,午睡。而整个中午,我却没睡着。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这生命的气息,就是人性向善。我们的教育,应该扬善,应该让孩子有一种人文的“悲天怜人”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怀,是面对一丛野菊花也砰然心动的情怀,是“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的情怀,是不漠视任何生命的情怀,是众生平等的一种情怀。
我也思考着——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失去了“悲天怜人”的情怀?
其中,有客观的因素。其一,教育的功利化仍旧是社会的主流。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尔虞我诈,需要学校和家长培养孩子“狼”的性格,摒弃悲天怜人的情怀。其二,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现实中吃独食,不愿意与人分享,不懂得感恩,以自我为中心,也导致不会悲天怜人。
也有主观的因素。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毕竟是孩子,“有趣、好玩”是天性,对世界的认知处于懵懂状态,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不强,大多时候,理智控制不了行为。善良是孩子的本性,只是,他的善良,被他的认知力所蒙蔽,他的“悲天怜人”的情怀,被控制力削弱。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施教的时候,重视了知识的教育,或者说也重视了德育教育,而没有重视德育教育的根本——尊重生命的教育。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把握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之中,在实践之中,唤醒这种尊重生命,悲天怜人的情怀。
蝴蝶值得珍视,孩子的哭声也何尝不值得珍视。
我想创造一个让孩子释放“悲天怜人”情怀的机会。
也创造一个让自己改错成长的机会。
一只拯救善良的蝴蝶作文中的自我救赎
下午第三节课。语文课。
走进教室,我向孩子宣布:这节课写作文,内容就是上午发生的蝴蝶事件。可以用第一人称写,假设,你就是这一只蝴蝶,把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这是童话故事版。也可以写现实版,写出今天班级发生的事,写出自己的感想。
孩子们拿出纸和笔。孩子们都很安静,刷刷地写了起来。
写到一半,踩蝴蝶的孩子哭了起来。我把他叫出了教室,问他为什么哭?
“我觉得自己做错了!蝴蝶其实也是一条生命,我却让这条生命毁灭了!”
“我还怕同学们在作文中责怪我!”
其实,已经不用我多说了。这位踩蝴蝶的孩子,已经在写作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升华,灵魂的救赎。毋需讲道理,毋需责骂,教育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主动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
作文收上来,四十五篇作文,篇篇都让我爱不释手。不是文字又多美丽,而是孩子们都觉悟了,认知了。有个孩子这样写道:我曾是一只被你救过的蝴蝶,本来,我是来想看看你,报答你,你却不小心把我踩死了。我报答不了你了,不过,我可以在我的梦中,去报答你,去帮助你……闪着金子般光辉的善良和童心,令我动容,也令我感动。
让人感动的,还不止这些——绝大部分的孩子作文中,没有出现踩蝴蝶的孩子的名字。他们用”某某同学“代替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它却告诉我:班级的孩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宽容,而这,就是”悲天怜人“的情怀的启蒙,开始。
我把孩子们的习作挂在QQ空间,然后,转发 到了班级的微信群。
我希望,我们的家长们,也能读懂孩子,也能教育孩子,释放他们天性中的”善良“、”悲天怜人“。
一只拯救善良的蝴蝶蝴蝶前生是害虫与日本地震
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
蝴蝶是害虫,就应该打死它,这样的逻辑对么?
想起了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消息传开,国内一片哗然。绝大部分持同情态度,毕竟天灾人祸,同在蓝天下,知己达人,感同身受。也有幸灾乐祸的,两国夙怨深重,念及日本人的累累罪行,冷眼旁观也在情理之中。
那时,我任教四年级,班级的孩子也有叫好的。适逢《现代小学生报》征稿”日本地震“讨论专题,我组织孩讨论这个话题:面对日本大地震,你该怎么做?孩子们讨论很热烈,叫好的孩子在争论之中,也明白了——同情和怜悯是不分国度、种族的,那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怀。
教育是人的教育。一切的附加,都归于人性。这是教育的另一种价值——普世的价值。爱心、尊重、平等、民主、自由、个性、宽容、创造,还有真、善、美以及崇高与伟大……这是任何的一所学校都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观,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塑造的孩子的形象。
蝴蝶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卵,蛹,虫,蝶。
它的前生,是毛毛虫,吃叶,吮汁,是害虫。好像,踩死一只害虫,理所当然。但是,现在它是蝴蝶。它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她在一片春色中奉献灵动与鲜活,它授粉采蜜。现在是益虫。
找到了答案,我想好了怎样去告诉我们的孩子们——干脆,让他们通过搜集材料,切身观察,去了解蝴蝶的一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教育是辩证的,智慧的。
需要师者辩证,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