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立战争的八年里,从军事角度看,与英军作战的殖民地反抗者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更要命的是,这帮乌合之众竟然还没有稳定的军费来源。相比之下,通过光荣革命已实现君主立宪,并已开启工业革命的英国,则強大无比。因此在战争期间,反抗者们屡战屡败,多次陷入绝境。可结局却是殖民地的军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那么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反抗者的全民皆兵吗?似乎有一定道理。战时殖民地的人口已有三百多万人,而英军数量最多时也不过十五万人。不过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作者叙述了发生在1532年的卡哈马卡冲突。此役,西班牙仅靠169名骑兵和少量步兵就战胜了八万之众的印加土著军队。虽然后人评说西班牙的取胜原因,是他们对印加人的降维打击,但八万人的吐沫也能淹死不到200人的西班牙人呢。
再看鸦片战争。当时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远征军不过二万多人,侵略者们面对的清军号称有八十多万。虽然英军船坚炮利,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可还没有到降维的程度。但仅仅两年多时间,英国就取得了战争胜利。不到百年时间,那个输给北美13个殖民地乌合之众的英国,却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背后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英方的船坚炮利。
比较这三场战争,军事力量的指挥和兵员的动员、组织方式对战争胜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独立战争、卡哈马卡冲突和鸦片战争中,对战双方当然都有各自的指挥中心,但中心对其下的各个作战单元的调度效率,特别是各个作战单元的相互配合协作却大不相同。
在独立战争中,莱克星顿之战的演进过程,就显示了殖民地民兵与英军在军力动员方式上的巨大差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所著《引爆点》中的“谁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一节中有生动描写)。在卡哈马卡冲突中,印加人唯一的最高军事指挥,只是印加皇帝。西班牙人就擒贼先擒王,先抓住了印加皇帝,八万印加军队就立刻瘫痪了。至于鸦片战争,腐败的清王朝,根本就谈不上有效的军事指挥,更别提各作战单元的相互配合了。
曾担任过驻伊拉克、阿富汗美军司令官的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在其与他人合著的《赋能》一书中,以其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一个军事组织以及任何为完成特定目标而成立的组织应该如何重新创造自己,如何打破藩篱、如何进行跨部门协作,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敏捷反应和高效运作,实现系统目标。为说明他的观点,作者用一张简图,形象的展示了他的思路与传统组织方式的不同。图左边是传统的组织方式,图右边是作者的思路。此图亦可用来简要展示上述三场战争中胜败双方的组织方式,图左边是失败方的,图右边是胜利方的。图虽简单,但却值得细细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