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一直在我的心中很神秘,在这次归途中顺路,去那领略了一下平遥的风采。它给我印象很深刻,现在仍有5万居民生活在其中,这使得游客更能感受到古城中的淳朴民风,也更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气息,店铺,人家数不胜数。要说说一点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晚间由于烧煤的缘故,雾霾真的很呛人。
晚上去看了《又见平遥》这部大型戏剧,这部剧带给人的感受很直观,很震撼。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寻根的旅程,寻找山西人民的根,寻找中华民族的根。根是什么?是骨气,是气节,是答应别人的事情说到做到。
剧场:向古城敬礼
黄土吹开灰瓦裸露,从外观上看,《又见平遥》剧场建筑设计独具特色,它选取的材料和符号采用了典型的山西大地的黄土灰瓦元素。当观众来到剧场前时,首先便会被这一特殊的建筑所吸引。轻风吹过黄土,土层慢慢剥离,露出了黄土之下的人家,露出了一片片灰瓦,也露出了我们祖先的故事,露出了血缘的故事。这便是《又见平遥》的别具一格的创意。
古城旁边,建“古城”剧场,如何才能协调好呢?为此,把《又见平遥》设计的“古城”剧场向下深挖6米,为的是不夺平遥古城的风采,为的是尊重平遥古城,向28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致敬。地平面以下6米,观众在这里“又见平遥”,重回100多年前的平遥,而当他们走出剧场的时候,巍峨屹立在眼前的古城墙带给人更多的是庄严和无尽遐想。
剧情:重在表现古城的仁德
《又见平遥》剧情是在平遥采风后提炼和挖掘出来的故事,其背景取材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在沙俄做生意的平遥人受到的巨大影响,家被抄、人被杀。在这种情况下,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宁愿抵尽家产,雇佣232名镖师一同前往,不惜牺牲所有人的性命,也要保回自己在沙俄的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结果,7年过去,赵易硕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的血脉得以延续。
通过这一震撼心灵的故事表现平遥城的仁德和山西人的仗义,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潮歌认为,平遥古城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怎样一代一代将仁德和仗义传承下来的?她特别在意。她说自己激动地写下了整个剧本,希望从平遥人、中国人的血脉这个角度切入,让古城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原因浮现出来。
没有以晋商的诚信为题材,而是以“人”为题材,这个人可以是平遥人,也可以说是山西人、中国人。通过一个悲壮的故事,表现做人的德行和仗义,让人们知道感激、仗义和给予。
演员:80%都是平遥当地人
印象系列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招募当地人当演员,门槛特别低,不管年龄、不论性别,只要热爱艺术就可以来。《又见平遥》150多名演员,80%都是平遥当地人,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小商贩,有的是艺校毕业生,他们热爱艺术、甘于吃苦。
在平遥挑演员,不问出身、年龄、手艺,第一句话就问:“你愿意吗?你敢拼吗?”回答“我愿意,死都愿意”的就来;第二句话问:“能吃苦吗?我使劲练你,我练得你全身脱了皮你都不叫一声,你说行你就来。”这就是王潮歌要强调的,她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包括体力训练等,体力达不到、中途退出的有,艺术表达有问题也要走人,但留下来的都是好样的。虽然从艺术的特质来说,他们都不是最出类拔萃的,但他们都很用心,他们表演的时候都尽心竭力。
“穿越”:与观众一起“穿越”
《又见平遥》能让观众“穿越”,从现在“回到”从前、感受从前。希望观众们在“穿越”的同时,能够思考“你是谁”,“你今天来到的地方是哪儿”,“你认为这是一个虚拟场景,还是一个真实情境”等。
《又见平遥》运用了很多影视剧“穿越”的手法,希望大家能够用心灵去“穿越”,让观众对文明的起源充满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