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起源
神话的源头
古琴,亦称七弦琴、瑶琴,焦尾,绿绮,丝桐等,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本称为琴瑟之“琴”,近代以来,为和其他西方乐器区分,始称古琴。古琴的艺术和理论博大精深,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艺术载体。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它所蕴含的历史韵味和哲学理念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音乐范畴,被誉为“道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3年11月7日在巴黎总部正式宣布,将中国古琴艺术列入第二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可见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已经被世界所公认。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于古琴的历史又了解多少呢?古琴起源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产生?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经历数千年,又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让我们初识古琴的前世与今生,感受它的美妙与底蕴吧!
古琴起源于何时?有“伏羲氏作琴,修身理性”说,有“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说,有“尧作五弦琴,天下大和”说,有“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说等等,这些都是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假若按照这些历史传说推算,上推至三皇五帝时代,古琴的产生距今应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先民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精神、艺术活动。祭祀活动的发展、原始乐舞的诞生为琴、瑟、鼓、埙等乐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古琴出现的具体时代至今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作为一种乐器,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产生必会受到社会生产技术的限制。也就是说艺术的产生源于实践,古琴作为一种艺术,其产生必然有一个从非艺术走向艺术的过程,我们应该追溯她的历史源头。在探讨古琴产生的偶然性时,往往会想到是因为古人在使用弓箭或者是某种纺织工具时,发现弦在经过弹射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而使人感到愉悦的感觉,才将弦固定在木头上而改制成了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关于这个观点,许健在《琴史新编》中对这种可能性曾加以论述。
弦乐器出现的最重要物质基础是制作弦的蚕丝的养殖和生产。我国是举世公认的蚕丝的起源地。考古证明,在良渚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300至前2200年)已有家蚕的养殖,而这个时期与虞舜所处的年代大致符合,因此,可以说约在虞舜时期,中国人已开始养蚕。自那时起,琴弦一直以蚕丝制成。丝弦的特点在于韵味淳厚,柔和饱满,敏感细腻,这正是其他质材无法取代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古琴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都比较倾向于琴产生于虞舜时期的观点,同时大量的古籍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文字记载。据《尚书》、《国语》等文献,虞舜时代已有祭祀、礼聘等较为频繁的社交活动。还有一条应该说至关重要的线索就是,中国人大约于虞舜时代开始养蚕,而由于蚕丝的坚韧等特性,琴弦大多用它来制成,表现一种圆润苍古的韵味。虞舜时代无疑具有产生古琴的土壤。
故而关于古琴的神话起源虽充满着荒古质朴的神秘色彩,然其仍然保有着可查寻追溯的蛛丝马迹,具有其物质可产生的合理性。
汉字的源头
我们从文字起源的角度来看,亦能发现很多有力的验证史料,“琴”者,《说文解字》云:“琴者,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许慎依然是依循的古琴神农作之说,
古琴的文化内涵与功用
参悟天地,修身养性
在桓谭的《琴道》里记有:“昔神农氏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象三六数;广六寸,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徵、羽,象金、木、水、火、土五行,后加六、七弦,象文王、武王。”蔡邕在《琴操》中也有论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日岩。池者水也,言其平。下日滨。滨者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
琴的长短厚狭,并不仅是出于对音质的需求,它包含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不仅涉及对世界、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对于人自身,她触及了人们对尊卑、君臣之礼的要求。这体现了古琴在当时并不仅仅作为一种乐器而存在,更为教化民心所用。上面提到,无论是伏羲、神农还是虞舜,制琴的本意就是“治天下”,利用琴声来影响人的思想,利用制琴之法来表达政治上的追求。通过琴之象征来体现中国文化来源于天地自然的特征,人只有通过法天法地,才能达至身心的和谐,才能体悟天地,进而与天地融为一体。故,古琴从它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作为天地自然载体的用途,通过古琴,我们人类可以更好的与天地自然沟通。所以,古琴最初的产生背景和作用也正是在于此。
艺术演奏,情感寄托
在夏商周时代,古琴和其他乐器一起伴奏祭祀乐舞,起着敬神祈天的作用:另外,由于上层阶级享乐的需要,古琴也用于演奏娱乐音乐,从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夏启开始,君王大夫们利用古琴等音乐进行奢糜的享乐和狂欢,《管子·轻重》有云:“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声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夏代末年,统治者过度利用音乐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统治阶级需求音乐,才出现了专业的乐工、乐师。古籍上记载最早的乐师为殷商时的师涓,现存记载最早的专业琴师是春秋时的楚人钟仪。师旷在晋国是一个颇受重用的乐官,他敢于反驳晋平公等统治者的观点,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师旷的音乐才能与修养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弹的琴能使玄鹤起舞,飞沙走石,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反映出他琴技的高超。继师旷之后,还有师襄等人。但乐师的地位是低下的,根据考古发掘,有不少乐师为主人殉葬而被活埋。
在往后千百年间,古琴经历了逐步发展与定型的时期,不仅是在形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和文人结合,最后,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益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贵族统治开始逐渐衰弱,宫廷乐师纷纷逃离王宫,流散于民间,古琴的弹奏从为贵族所独享的阶段开始了它民间普及的历史,自此,民间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琴家,如传说当时的琴人俞伯牙创作的《高山》、《流水》至今仍广为弹奏且经久不衰。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古琴逐渐从伴奏乐器发展成为独奏乐器,也从用于享乐或祭祀音乐变为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悦己”的乐器,因此俞伯牙才会摔琴谢知音。古琴与文人结合后,成为个人修养的标志。
习琴操缦的正确观念
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变化气质之旨,崇尚中正平和、古朴清远之境,与儒释道三家追求的精神相契合。同时,让抚琴、弹琴、听琴成为自己一生的伴侣、知己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以琴传心)。以道统艺,由艺臻道,通过古琴参悟天地人之道,从而获得身心的自由。学琴要志于道,修身养性,非务求于艺也。
关洛书于北京
庚子年夏至前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