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里欧在《原则》这本书有一句话:“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今天是2018年12月25日,上午在11月初一同参加过中级经济师考试的一位同事,发微信说可以查分了,可能因为当时处于查分高分期,网站登录不进去。我感谢她告知消息后,回复她等等再查。
十分钟后,她打来电话说能查了,又告诉我自己没考过,要我的身份证号帮我查。我当时没多想,直接把自己身份证发给她,几分钟后她微信截图给我查询的结果,一门86分,一门89分,说过线了。
从客观角度来说,她比我更努力,从今年3月份起开始买视频课程学习,并且中午休息都会抽出半个多小时看书,临近考试还请假几天专心看书。
我由于一些原因,7月31日报名后才开始着手买书,课件还是她打包发送给我的,中间有夹带考驾照、学习财务管理等交叉事项,用来学习经济师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从整体来看,她付出的确实比我多,而且她人很善良,把相关的word课件包括后面的押题都分享给我,我打心底里感谢她。所以,当听到她一门96分,一门80分,我不仅觉得惋惜,甚至替她感到不平,好可惜她的“一步之差”。
等安慰过她以后,我才得以定睛看了看自己的成绩:86、89分,再一看86分细思极恐,及格分数是84分,而这个考试今年我是第三次参加了。三个年头,中间有两年是各过一科,如果按付出与收获是成一定比例的原则来说,这中间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实在可惜。可又不值得可惜,否则如何而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参考呢?
“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这是瑞•达里欧在《原则》种的一句话。近5年来,我先后参加过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三级、初级会计师等资格类考试,拿自己的现状进行比较,我真无从确定从这样一些资格类的考试中学到什么东西。因这种资格类考试是划定及格线的,通过及格线便可以领证的考试,参加多了以后,很容易让人产生“只要过了及格线,都以为自己已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甚至会让人感觉考过一个证书便“岁月静好”。
回想自己平时工作之余,听得到日课、听樊登讲书,绝大部分只是听听而已,对于一些知识性的点,仅仅当时听得时候感觉颅内高潮,感觉一过,再想回想起来很难,只留了一个很模糊的印象。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跟人聊天、请教、听课、看书可能都会有所得,心理上会感觉收获颇多。我也是这样一种状态,从一开始的零笔记,到后来偶尔记笔记,到现在时不时会写写读书笔记、听课笔记。然后呢?
接下来,自己跟以前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樊登老师分享他本人的看书习惯,他每次看完一本书,那本书几乎是全新的,因为有很多的内容他当时记在脑子里了。而反观自己,即便听过他分享的这些好的方法,即便自己听后也深感认同,但依然在书中做笔记,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当然,其中有客观的缘由,自身的认识、知识宽带达不到,能把书本讲解的内容在大脑中进行梳理、归类,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去理解、梳理内容,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认识上不够到位。
反观自己日常积累中同样存在不小的问题,微信如今已成为大家交流的主要工具,微信平台中分享的那些自认为价值高的内容,我专门进行了收藏。但很少再回过头去回顾和整理,只是形式上进行了储存。究其这两件事情还是源于自己思维上的惰性。
做读书笔记或者储存时,大脑处于一个闲置状态,不会主动地去吸收和记忆,更无从去链接新东西。而樊登老师分享的他读书方法,虽然书是新的,但书中的内容,他在读的同时已主动记在了大脑里。知识与知识之间已建立了链接,他通过讲述把书里的主要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书友,这其实才是一种有意义的输出。
有人说“没有行动,所谓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目前我仍处于学习阶段,学习如何读书,如何梳理、吸收书里的内容,学习如何育儿,学习如何当一位合格的家长,学习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伴随着2018年的结束,2019年将如约而至,新旧交替时刻很巧我听到另一位持续学习者关于如何有效聚焦目标的讲解,愿与你进行分享,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