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流浪的不是地球,而是无依无靠的现世主义灵魂-《流浪地球》观后

流浪的不是地球,而是无依无靠的现世主义灵魂-《流浪地球》观后

作者: 嗨森的单身汪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18:38 被阅读0次

    大年初一,人称大刘的刘慈欣成作多年的《流浪地球》终于被搬上大荧幕,因为它的上映,2019年被冠以中国科幻元年。

    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就在《科幻世界》上看到过刘慈欣的作品连载,当时的他,就已经被冠以中国硬科幻的第一人。从《流浪地球》到《三体》,虽然这些文字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非常艰涩,看不大懂,但作为《科幻世界》杂志的忠实拥趸,我还是自觉地把刘慈欣奉上了神坛,想着只要是他写的,就一定是好作品,从未也不敢对他的作品里的立意进行质疑。

    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阅历的累积,我对”好作品”的概念和标准,也悄悄发生了变化,隐约觉得,这些被冠以正宗“硬科幻”的作品,总有那里不对劲。

    请先卸下大师的光环,抛开这部科幻作品到底是硬还是软,只来细细品味下,《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到底是怎样的?极轻微剧透,介意勿看。

    1、死人是无可避免的?

    根据设定,地球要先停止自转,才能开启流浪之旅。于是因为地球停转产生的海啸,就死了世界人口的一半,只剩35亿人。

    后面关键剧情就不说了,只是这一句话就牺牲35亿人,未免过于草菅人命,然而这只是整个剧情“明知不可为而不计代价为之”的开始。直到所有人才意识到“不能再死人了”,为什么?因为剩下的人们意识到,再死下去,死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取舍:非要落到自己亲近的人头上,才会去制止伤害的源头,在这之前,死再多人又如何?反正死的又和自己不相干,哪怕是35亿。。。

    对人命的态度是什么?哪怕是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根本对立的价值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拍不出和《拯救大兵瑞恩》类似的电影。

    2、好大喜功干了再说?

    先不说将地球靠自身物质转换成推力逃离太阳的引力场是否真的可行,这属于争论软硬的范畴,就当E=MCC的质能转换效率可以100%实现吧。

    既然决定这么干,起码要算好时机和地球对抗木星引力时可能导致的地质结构变化对推进器的影响吧?怎么就发展出因为被木星吸引去导致的后续剧情了?就好像一个人决定不走寻常路没有关系,起码要看先清楚哪里是坑,别只看远方不看脚下,是一个道理。

    然而本片的叙事逻辑,正是眼睛长在头上赶路的典型:这么激动人心拯救人类种族的事,多么伟大,干了再说!远方倒是走了,然鹅脚下的坑呢?掉了再救吗?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是很猛的,蠢猛蠢猛的那种。。。

    3、万邦来朝的天朝上国?

    这点不多说了,看了的心里都有数。只一点:既然叫联合政府,决不会被“哪怕理论上根本不可能也要在实践中为执念中的希望付出一切代价”的鸡汤影响的。然而对民主的实践尚在路上的我们,整体上是不大能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理性”,文学作品作为对社会意识的反映,自然也不会例外。

    4、科幻无所谓软硬,只有高下。

    其实我一直对所谓“硬科幻”的概念不十分感冒,甚至有些嗤之以鼻:能有多硬呢?像穿越时光隧道打入未来世界,然后用纪录片手法忠实记录它的模样?能有这么硬?

    显然是不可能的。随便上网搜索百年前或者几十年前的人类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想象文章,你都可以笑出声,前人对未来的想象,十有八九是荒诞甚至错误的,我们也不会例外。

    科幻作品作为人类文学史上伴随着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诞生的文学形式,绝不仅仅是服务于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喜新厌旧的天性,更重要的功能,是可以通过科幻的形式,治愈对现实的无力和无奈,承载不甘心屈从现实而萌发的理想。连被当时领先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丰饶的西方文明滋养出的科幻巨匠儒勒-凡尔纳都是如此,何况刘慈欣?

    因此,要迈向上科幻作品的黄金时代,呼唤的不仅仅是新奇的想象力,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和改良的方法。伟大和平凡的高下之分,正在于此。

    《流浪地球》就像一面镜子,大热的背后,折射出真正流浪着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现世主义灵魂。

    最后,改写电影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要人类保持理性,确实是一种奢望,但正因为理性是奢望,才值得我们去追求,毕竟,是理性成就了今天的人类,而不是其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浪的不是地球,而是无依无靠的现世主义灵魂-《流浪地球》观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y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