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讨论
同一个建筑设计师,为何清华校园洋味十足,北大为中式建筑?

同一个建筑设计师,为何清华校园洋味十足,北大为中式建筑?

作者: 卫校一七药二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12:18 被阅读110次

    文|韧雾

    燕京大学的“燕园”,就是今日可见的北大校园,燕大新中国成立后撤销,1952年院系调整时燕大和清华的文理科并入北大,北大从沙滩红楼迁址此地。曾经备受羡慕的老建筑、校舍,现已均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谁曾想清华北大两所校园的设计者竟是同一人,风格却如此大相径庭:清华是洋味十足的欧式建筑,北大则是诗情画意的中式建筑。

    同一个建筑设计师,为何清华校园洋味十足,北大为中式建筑?

    墨菲(Henry. K. Murphy)

    墨菲(Henry. K. Murphy)毕业于耶鲁大学,1914年他第一次来北京,就被紫禁城所“震惊”,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建筑群组”。墨菲将中国建筑归纳为五大要素,简言之就是:“曲线屋顶”“严整组合”“坦率建构”“华丽彩饰”“开放体系”。但他的论述主要是基于宫殿式建筑或官式建筑,墨菲可能还没意识到,这并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建筑,不过似乎也足够他后来自信满满地推出“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这个概念了。

    1914年,墨菲在为清华设计大礼堂等“四大建筑”时,其实就曾提过中国复古风格的设计方案,只不过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西洋化程度最深,校方最终没有采纳。不断高涨的民族情绪呼唤着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是探索期也是机遇期。中国建筑数千年的木结构语系,如何与电灯、暖气、钢筋混凝土等舶来的新技术、材料相结合,并没有定论。

    从北大西校门进入到达湖区,可沿路欣赏到一组“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卷棚歇山式的西校门,中部三间敞开朱红大门,梁枋上绘着青绿相间的彩画,建于1926年。当时校园建筑已基本建成,为了与之风格相称,校友们捐资仿照颐和园东宫门设计了西校门。“燕京大学”的匾额是请蔡元培手书的,北大迁入后,换成毛泽东题写的“北京大学”四字。

    同一个建筑设计师,为何清华校园洋味十足,北大为中式建筑?

    走过校友桥,便进入燕园早期的主要教学区,也是现在北大的行政教学区。主楼办公楼,又称贝公楼,仿清朝宫殿形式,灰色筒瓦屋顶横分三段,中部是歇山式,两翼是庑殿式,由主体和两翼耳楼构成;通贯两层的红柱将墙壁分隔成五开间,楼身下部由花岗岩条石筑成,坐落在雕饰精美的须弥座上。明间大门前伸出一个抱厦,抱厦顶部是二层的阳台,这是西方常见的设计,以前校内举行大型集会时,这个阳台常被用作讲坛。贝公楼所处广场左右两翼分别是化学北楼与外文楼,又称睿楼和穆楼,也是仿清宫殿式,灰瓦庑殿顶,正面分为红柱白墙的九间,底部墙基用花岗石砌筑。办公楼南北又有两座东西向的建筑,分别是档案馆(原燕大图书馆)和民主楼,都为七开间的歇山顶建筑。

    教会大学筹款不易。燕大著名教授洪业,因学问英文俱佳,常被请为美国人发表演讲谈中国文化,然后副校长路思请听众捐助。他曾自嘲说:“(那时)我是在街头演出的猴子、路思是摇着风琴,等猴子演完戏向观众要钱的乞丐。”司徒雷登还用过激将法,对燕大纽约托事部中一位高管穆拜亚说:“你除了出二百六十元给路思副校长买了张火车票之外,对燕大一文钱也没掏过。你明知燕大多么需款建校,却并无表示⋯⋯不过请你辞掉托事部职务⋯⋯”穆拜亚听了怒气冲冲,“坐在椅子上好像热锅里的蚂蚁”,不久司徒便接到他的一封信,表示愿捐十万元建筑一座楼,这便是穆楼的由来。

    同一个建筑设计师,为何清华校园洋味十足,北大为中式建筑?

    贝公楼与前面广场的华表。两座华表是圆明园遗物

    贝公楼的广场前一对高大挺拔的华表,也非常惹人注目。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座华表有些许不同,高低也不一。这是1925年翟伯派人从圆明园取回的遗物,原有三根华表,后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得四根华表中最后一根,燕大于是移赠其一,搬运时没注意,致使皆不成对。现在国家图书馆老馆文津楼前的两座华表,也是错配挺立。

    再往未名湖畔行进,北部是当时最早建成的男生宿舍。起初也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后来被北大编为“德才均备”四斋。这四斋最为奢华,常被描述为“宫殿式”住宅,住宿条件在当时可算是极高规格,每房配有电灯、冷热自来水、自排水的水盆、暖气和防沙防虫的铜纱窗等。“体、健”两斋稍晚建成,没有像前四斋那样建成宏伟庭院,而是更加朴素别致的单个楼宇。燕园里的建筑大多没有柱廊,只有七斋以临近未名湖而例外,面向湖面的山墙设计了透空的柱廊,既提供了观景的休息空间,又与湖畔的风景相融和。晚上灯火通明,有学生形容七斋如同海上的巨舰,也堪称一景。现在各斋成为北大办公和接待国际友人的场所。

    女生宿舍位于未名湖南岸,在静园草坪两侧,各有三座灰墙灰瓦的传统院落,与第二体育馆呼应,又组成三合院的品字型,建筑幽静典雅,这就是常被提起的六院。走到此处,感觉一眯眼,身着旗袍风姿洒脱的民国女学生,就从老照片中走了出来。六座庭院略为相似,都面朝中间的草坪,开了灰瓦卷棚顶的小门,与两侧的虎皮墙相连。

    同一个建筑设计师,为何清华校园洋味十足,北大为中式建筑?

    北大的南北阁。两阁都是灰瓦四角攒尖顶,高两层,是一对相依而立的“孪生”建筑

    上文提及的建筑与未名湖畔的体育馆、博雅塔等,以“未名湖燕园建筑群”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曾批评过当时一些建筑师复兴传统建筑,往往中西结合比较生硬,“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顶而已”。他对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还较为客气,表示“颇能表现我国建筑之特征⋯⋯亦堪称道”。

    墨菲醉心于探索中国建筑传统与西方建筑技术的结合,在中国大地留下了一批被称为“中国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这一过程中当然也不免小毛病小失误。当年任教燕大的钱穆与南开大学教授冯柳漪在园中流连观瞻,冯忽而提出,中国的宫殿都有台基高峙,为何燕大这一片巍峨的中式建筑却没有高大的基座相衬,“仿佛人峨冠高冕,而两足只穿薄底鞋不穿厚底靴,望之有失体统”。渊博如钱穆,也一时语塞。不过燕园建筑大多建有地下室,并不适宜建造台基,尚可得以解释。但如在教学区处于主体地位的贝公楼、民主楼和档案馆用的是歇山顶,左右两翼却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等级更高的庑殿顶,略显奇怪,就被人评价“虽得其形不得其礼”。

    北大教授建筑学的方拥教授,在著作中曾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一次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的例会上,北大物理学院报告在其办公大楼的门面改造中,将竖向半圆拱券状的窗户置于门楣之上。室内顿时哗然,几位委员同时惊呼:北大物理学院怎么变成了清华物理学院?会议很快做出结论:物理学院必须将窗户恢复成矩形。从中也可充分一窥北大人对燕园传统复古式建筑的欣赏与执着。

    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此后新建的校舍,也都自觉与燕园建筑风格尽量相一致,主要建筑采用了灰筒瓦大屋顶的民族形式,灰色清水砖墙,简单的檐部装饰等。燕园古典的情思与审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已渗入北大的精神文脉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一个建筑设计师,为何清华校园洋味十足,北大为中式建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zo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