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好友赠书,粗读写浅思。
《雪域求法记》作者,1916年生,全家祖辈虔信佛教,父母常年拜佛,叔父是出家人,这个小环境的影响下,就为其种下了善根。另外大的环境,军阀割据的年代,动荡不安,才会迫使人去求一种安宁。还有实质动作激发的因素,因为他小时候总生病,父母请来算命先生卜卦,算命先生说,在家养不大,要想活下去,除非送去庙里。就这样,8岁进安乐寺。那里只算个住处,还有人送他去上学。后来又到了种善寺。
庙宇的方丈有自己的私庙,和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有独立诊所类似。他们都有自己管理的地方,再后来作者去了太平庵。11岁的时候,父亲因为肺癌去世,家中有段时间生活清苦。12岁的时候到了扬州附近的放生寺,开始学佛教基本理论和天台宗的四教仪等。然后又去了镇江超岸寺,这里清规严格,早上5:00起床,上殿做早课,然后吃饭,之后上课,而且上下午都有课。
1934年,18岁的他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先去了四川的汉藏教理院。1936年毕业于藏文专修科,跟随太虚大师,学习一年多。之后借了路费到达康定,通过道孚县、炉霍县,经巴朗、甘孜、德格、岗拖、江达、昌都、拉孜、甲贡、拉里、墨竹工卡、德庆抵达拉萨。
后来进入三大寺(哲蚌寺、甘丹寺和色拉寺)学习。一般人进庙前要布施,才能免了差事,否则要从最基层做起。正式加入康村后,有住的房子,不过是分配的,要付房租。整个康村有专门的分工和组织构架,各司其职。
理论方面学5部大论,《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俱舍论》、《戒律论》,学完才有资格考格西,相当于佛学博士。佛学理论学完,就具有修持密法的资格,黄教相对严格,要先显后密,打牢基础。在上下密院,生活非常艰苦,一般都是走很远的路到一个地方去修法,行李背在身上,除了堪布,一律不准骑马。密院的喇嘛,没有床睡觉,只给一个四方形的垫子,念经、修法、打坐,睡觉都在上面。当然也可以拜师学经,但是,需要相对熟识的人来介绍引荐。三大寺的学经全靠自己,如果自己不自律,就等于混日子。里面也存在偷懒的人,并不是个个都精进修持。
1945年,入藏8年,学完了经论,获得格西学位,然后又在西藏开办了拉萨小学。1946年正式开学,当时有13个班,教维吾尔文、回文、英文、汉文等等。当初经费相对充足,请来的都是知名大咖,高品质的教学影响力十足。可是1949年7月8号,由于西藏驱汉事件的发生,作者只能经印度撤出,后来移居香港,之后去了美国,在那里定居。
单纯本书的力量,就像《奇特的一生》书中真实的、客观的记录柳比歇夫的生活,不带一丝额外情感和评判,由读者自己感受,引发思考。
总之,即使在纯净的西藏庙宇,也有僧人混日子,而藏污纳垢的红尘也有道法莫测的高人,所以成事者在于人,在于是否坚守的住初心。那里的僧人也会因为拥有钱的量级不同而每天的生活天壤之别,在外是一种现象,本质体验可能不同,而修行的目标与终点一般无二。
在佛法更强盛的氛围中,开悟应该相对容易,而且在整个团体的监督下,乱心易减,杂念易灭,佛法易成。
(2020年11月18日,周三,中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