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需要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内在空间”
在过去缺衣少穿的年代,我们会听到老辈人动辄就能养育七八个孩子。在现代,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得异常丰富,大部分家庭只养一个孩子,家长们恨不能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却依然养不好这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可能异常繁忙,奔走于各种培训班之间,成绩也可能更好,升入了更好的学校,但是他们中却又很多人都感觉自己非常不开心。空心病病者有之,抑郁症患者有之……,为什么家长们如此努力,却依然无法养好孩子?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书目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然而能真正引发人们思考,进行有效地实践的确实寥寥。《这样和孩子相处》这本书从心理学视角提出了“育儿空间法”,它分别从深入了解亲子关系的本质、分析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遇到的养育困境、改善和发展父母的内在空间以及陪孩子一起成长这四个方面探讨养育孩子的有效方式。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颋颋。他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同时,也是一名督导级心理咨询师,平常就从事精神分析流派的儿童及心理青少年的咨询,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拥有10多年在儿童和青少年治疗工作中的经验。对育儿的方法有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可以说是凝聚了他多年经验的总结。
作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我每天都在面对着如何教养孩子的课题。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相处?怎样才能顺应天性,发展成为最好的她自己?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这本《这样和孩子相处》。同时,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找出了这三个空间,都是需要自己去积极调整和弥补的方面。
一、遇到事情,先要进入孩子的“共情空间”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假如孩子和其他小孩起了冲突,并破坏了他人的玩具,面临赔偿,你作为父母会怎么做?会气急败坏地先训斥孩子?还是会仔细询问事由?事实证明,凡是气急败坏训斥孩子的的父母都遭到了孩子更为坚决的反抗。部分孩子还因此破罐破摔,发展成为一个坏孩子。其原因就是父母还有及时给予孩子共情空间。
在共情空间里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身体的共情,情绪的共情和思维层面的共情。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从哪个层面去与孩子进行共情,并没有一定的规矩,具体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比如年幼的孩子不会复杂的语言,那只能通过身体层面的工具,而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呢,就希望进行深入的语言交流。
当我们提升了与孩子共情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升共情刺激,以他人的能力会改善我们自己的情绪状态,提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品质。
二、清除垃圾,才能走入孩子的“分享空间”总有家长说,“孩子什么都不和我们说!”这个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让孩子放心地走入“分享空间”。
给孩子分享空间就要做好坚实的铜墙铁壁,将无关的打扰从这个空间中清理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才有可能安心和从容的去分享和展示自己。在这里父母可以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听听他说的话,孩子才会真实体验到父母内心的价值。同时,如果我们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对他们的讲述充满了好奇心,孩子会更愿意讲给你听。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在听孩子讲话时,其实已经是将所有的事物塞满了内心。父母们关注的可能只有”你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午餐吃得好吗?””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这些问题都是家长出于不要给自己惹麻烦而想到的问题,不是孩子真正想要分享的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引发孩子去分享,只有清空自己的内心,不要做过多的预设。孩子才愿意去给你听。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倾听孩子分享时,还要特别注意针对事件要避免使用评价性的语言,这些都会无形中把我们的价值观带着孩子的世界。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拒绝比较,找到孩子自身的“发展空间”在这个举世皆卷的年代,有哪个家长没有拿自己的孩子对比过呢?事实上,我们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每个孩子的生理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兴趣爱好,自我认同发展都是各不相同的。孩子内心里十分抗拒父母拿他们和别人对比。
因此,我们在发展中也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包括养育的方式、规则和界限的变化,以及语言沟通。只有将发展空间适配独特个性的孩子,孩子也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TA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