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读书,我一直感到很羞愧,因为总觉得自己无法静下来坚持读完一整本书,直到前段时间,我才在心里决定无论如何逼自己一把,也许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在工作室慧歌的推荐下,我入手了刘仁增老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这本书,其实,初次接触这本书,也只是源自于工作室的推荐,至于为什么要读?我也从没有深究过,直到读完了前言、读完了第一章,我才明白:为什么要读这
因为“统编本教材,看起简单教起难,想要教好不容易”;因为我们还无法准确定位课时语文要素,在众多的可教点中迷茫了;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传统的重内容理解,轻语文要素;更因为我们知道了单元语文要素,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让它扎实落地。
于是,在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1.穿新鞋走老路。比如某些课后的小练笔是描写心理活动,可是我们却依然在布置学生续写课文。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或拔高或降低。如:比如低年级只要求感受与积累叠词,可我们却拔高要求让学生学说学写比喻句;在高年级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却总是采用填空式的方法辅助学生完成,这显然降低了年段要求。
3.语文课变成多媒体放映课。课堂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字词句段篇加拓展全部用上,教学手段丰富,听说读演写样样俱全,课件中大量花哨新奇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占用了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没有真正去落实课文的语文要素。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我们不注重学习,更不注意知识的更新,一直用手中的一桶水去教学生。或许是没有认真阅读教师参考用书,我们对现成的媒体资源不加于个人的思考,就人亦人云,复制粘贴的全盘使用。也或许是我们上课时贪多求全,总是巴不得把所有的内容,所有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只能成为学生的过眼浮云。带着这样的感受,前言、一章,一节又一节地往后看,我突然发现收获挺多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提供学习支架,实现学以致用”,让我有了很深的体会。
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而课后练习正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支点,读懂课后练习正是确定语文要素和教好教材的关键。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在语言范例的呈现上设计上别具匠心,形式多样的语言范例数量增多,不仅有用法说明,还有范例呈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实际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后练习是确定教学重点的凭借,也是设计教学板块的线索,更是优化语言习得的抓手,还是训练阅读技能的助手。课后练习中的范例往往就是课文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原点展开教学,设计省时高效 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模仿表达,发展语言思维,提升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所以我想,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如果出现的语用教学点很多,可以联系单元导语和课后题,以课后题作为问题支架,问题支架的实质在于把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阅读提示,学生只要按着这些提示去完成,就会逐步学习阅读或写作了。
古人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方能教学相长。的确如此,在阅读中总会有豁然开朗的喜悦,也有幡然醒悟的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满满的甜蜜和跃跃欲试的憧憬。
这,就是逼自己一把的意义!接下来,努力静下心来,努力逼自己坚持认真读完整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