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讲课的视频,左手插裤兜,右手食指和中指间夹半截粉笔,干练的打扮,不言而喻的气质溢满屏幕,她说,“朋友应是无用的”,我心头立马冲起万丈海浪,一二三四五,脑海中呼啸而过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紧接她又解释,此处的“用”指利用。顿时拨云见日,直译过来,朋友不应该被利用。
“朋友”,见怪不怪,从幼儿园丢手绢找朋友过家家,到如今,“朋友” 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萍水相逢,聊几句,甚欢,加个微信做个朋友;驴友结伴,侃几句,同感,加个微信做个朋友;王者农药,开个黑,求带,加个微信做个朋友;领导同事,处几天,共需,加个微信做个工作上的朋友。
不久前,同事N说,此前玩的很好的朋友突然对他设了权限,只能查看三天的朋友圈记录。这能说明什么呢?我想,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在对方的朋友分组中属于哪一类。
“智慧城市”不算是当下的新词,智能时代如同欧洲开辟了新航路把我们之间彼此孤立状态打破,用流量连接在一起,互联网商家很像当时欧洲资本家,为了疯狂掠夺市场,各种智能电器和社交APP被研制开发,用户就是他们的“殖民地”,各种智能电器成了统治我们的“工具”。
前几天,刘涛航班信息泄露上了微博热搜,保护隐私似乎在这个实名认证的大时代已变成奢侈。宏观看,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隐私,微观看,我们都在“掩耳盗铃”竭力维护着自己的隐私,各种智能软件都设有隐私这一程序,似乎这是开发商唯一能给我们主动权的地方。
利用微信,我们也开始各种设限,设个分组,领导首当其冲“打入冷宫”。比起微博、QQ等其它社交软件,微信似乎表现的比较含蓄,不是共同好友便无法看到彼此的评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习惯性的点开头像,按生疏喜好设置朋友圈权限,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拒绝被人窥探,此般瓜分,朋友圈名存实亡。
不敢说这种类似 “闭关锁国”的设限是保护自己还是在架起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既然叫朋友圈,就不要搞太多的神秘,信息资源共享才符合潮流。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