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彩影评、剧评、书评、诗评连连看读书
「读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 天下透明

「读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 天下透明

作者: 花森文宝 | 来源:发表于2022-01-03 09:10 被阅读0次

这本是科普书。马伯庸是小说作家,他将史料稍作润饰,便有了六个半科普半故事的案件。身为科普读物仍然读起来会觉得枯燥,所以不适合小朋友们阅读。高中生和成年人感兴趣的很适合读。这本书篇幅最长的是《天下透明》,我很喜欢这篇,这篇读书笔记就单讲这篇。

说个笑话,其实我工作以前,对交税没有概念。在国内买东西很少会把收税情况打印在小票上,逛国外的店见得比较多。我过去听说,以前在店里买东西也是会标明税收的,但我们老百姓不懂这多出的一栏数字是什么意思,增加了各店的解释成本,于是久而久之地都不把税额分开显示了。这个说法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大家就当个小见闻。

从古至今,税收是关系天下每一个人的重要财政。前阵子我们还看到几个有名的带货主播逃税被查封的新闻,那么税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交税?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税指政府为了维持其运转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对个人和法人强制和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总称。因此每个公民都有交税的义务,逃税漏税等均属违法。比如我们熟知的警察叔叔和消防员叔叔的收入都靠人民纳税,还有各种灾害抢险政府拨的款也主要来自税收。我们缴纳的每一分税都会回馈到我们身上。

税收又和户口息息相关。在大明,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户籍制度,因为元朝的十分混乱根本不能拿来直接用。这户贴要用专门的纸和要求的字体书写,不得涂改,一式两份,一份户主自己存好,一份官府归档。户贴上写着每一户人丁数量、性别、年龄和姓名,还写了田产和房产情况。后来又做了一些改变后,户贴变成了黄册,记录的是除现役军人之外的所有民众的户口状况,这是民黄册,其他的军黄册、匠籍册等又分别归不同的部门管。

朱元璋想将这天下的黄册全收集到一个机密的地方,以此为依据管理税收和服役。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计算机的,天下那么多人,这些档案全放在一起非常占地方,更何况十年一更新,旧的和新的都要存放。并且纸质的保护和机密守卫也是个问题,最后朱元璋一拍脑袋定了南京玄武湖,把那里的湖心岛变作天下第一档案库,完成了他天下透明的梦想。靠这个档案库,国家的税收终于不用愁了。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都还有黑户、逃税漏税等现象,更不要说古代那种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了。从古至今,上面的人一心想弄清楚下面的情况,而下面的人千方百计不让上面的人知道真实情况。有句俗语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永远别低估了人性的恶,为了逃避纳税,古代人也会想很多办法应对。

有的人串通关系,在黄册上伪造信息坑害其他人,而有的人更狠,呈上去的黄册装订处掺了虫子爱吃的东西,不过几年黄册就会被虫蛀成粉。马伯庸用了大量篇幅写这些人是如何欺上瞒下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发指。几代皇帝更替下来,民间秩序混乱,后收上来的黄册反不如从前的黄册,而且朱元璋那时候的黄册质量最好。如此欺上瞒下,大明的档案库名存实亡!

最悲哀的是大明覆灭时,这些纸质档案几乎被销毁殆尽,留下来的散落人间,和其他纸质混在一起一麻袋多少钱卖。有慧眼识珠的文人曾经抢救过,比如鲁迅,他还做了一些研究。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只是粗略的介绍,原文更有趣。前阵子我在写《月满千江》的读书笔记时也说过,一个王朝的覆灭和最后一任皇帝的功绩并不是一对一的必然联系。从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就能看出,国家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红楼梦》探春说得好:一个大族人家,从外头是杀不死的,内部自灭才能一败涂地。

其他几篇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现代人看来,字里行间满是荒唐,但它们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曾经有个人和我说过:现在发生的所有事,在历史上都能找到类似,历史是循环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莫失莫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 天下透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hn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