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爱好的源头从哪里来也不记得了,可能是年幼时父母一起看报纸的情景,可能是每年年底父亲都要订什么科技报,也可能是小学时父亲给我买的一些作文选,歇后语大全之类的书,又或者是家里角角落落里的一些故事书,像三十六计,水浒传。
第二阶段最疯狂是看读者青年文摘这类杂志。每期必买,什么月刊,半月刊都买。高中毕业租车回来就整理了好几摞。我妈说着花了多少钱,你不舍得吃饭,买这些废纸。半月刊开始是3元一本,后来4元一本,读大学时涨价到5元还是6元一本。不能确定自己在这些杂志里学到了什么具体的东西,但也在某些方面影响了我,使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第三个阶段,就是读大学。曾经最期待就是考个好大学,能在图书馆读各种各样的书。事与愿违,成绩不理想,最后为了以后就业读了个大专。报名后才知道心心念念的图书馆搬到了新校区,旧校区的学生要享受这个资源得做公交车过去,重点是还没有直达车。这大概是大学里最让我失望的一点。所以还是要考个好大学,那种有文化底蕴的知名大学。你能享受到的资源无法想象。
第四个阶段,没有实体书那就看电子书。什么乱七八糟,知名不知名的都看,熬夜看到三点多也有过,具体读了啥也不记得了。只能说青春啊青春!脑子有水!大概疯狂看电子书是毕业刚工作那会儿,愤懑,苦恼,迷茫还有寄居在别人家的一些无奈都靠看书打发了。法医秦明系列就是那个时候看的,毕淑敏的很多书也是在那个时候看的。那种一下班就沉浸在书里,一休息就泡在书城里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现在就是第五个阶段了。有书有证却不太能沉浸其中了。一个也爱看书的同事建议我去办图书馆的卡,说可以一次借6本。当我能充分享受这样的便利,并且图书馆开始全城遍布各个分馆时,我读书的激情似乎淡了下来,可能是更容易获得这项资源了,所以不太重视,也不怎么珍惜了。也可能是一些别的因素影响了我。阅读量日益减少。手里还有一本来来回回借了快3年的书还没读完。
这些年一路都在走别人推书的路上,真正一口气读完的书真的没有几本。是的,我不够纯粹了。也需要沉下来好好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