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乱,书虽然还在读,但是读书的文章却一篇没写,今天触动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有位读者给我留言:
"而我的工作,建立平台也好、实施实验也罢,其本质也在于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选出候选药物、如何确认候选药物是有效的。" "核心价值意味着无可替代,有机会要尽早脱离迟早会被机器取代的工作。" 您的这两段话,恰恰是我好奇想请教的问题:关于候选药物有效性的确认,被AI等新技术取代的概率大吗?
这和我看完《智能时代》一直在思考的职业发展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当然我理性地曲解了这个朋友的问题,概率本身不是目的,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人工智能对药效确认这个领域的工作岗位会有多大的影响?
可是我写了五六百字都没能把我的想法讲清楚,不仅在于对这个问题我确实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也在于这个问题虽然具体,但是外延很大。于是我决定写篇文章讲明白这个问题,以及关于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
先来谈具体的问题:药效确认这个领域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会有多大。
药效确认过程很长,包括靶点确认、体外药效、动物实验,即使所有实验都表明药物有效,上了临床也不见得会成功。但凡有新技术可以提高药效确认的准确度,哪怕只有几个百分点,也会推动人们不遗余力的去发展它。而大数据可以穷尽各种可能,而且擅长处理事物的相关性,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说起关于大数据在制药业的应用,吴军老师在书中讲到李文森博士,他认为我们已知的各种可能导致肿瘤的基因错误,不过在万这个数量级,而已知的癌症不过在百这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即使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恶性基因复制错误和各种癌症的组合,不过是几百万到上千万种,这个数量级在IT领域是非常小的,但是在医学领域则近乎无穷大,如果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这不超过几千万种组合中找到真正导致癌变的组合,并且对这样每一种组合都找到相应的药物,那么对于所有人可能的病变都能够治疗。为每一个患者设计个性化特效药的思路,如今已经被制药行业和医学界普遍认可。
上例可以说是穷尽了靶点的所有组合,无疑大大提高了药效确认的效率。而个性化治疗利用已经成熟的测序手段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为所有患者寻找合适的药物,也最大限度避免了那些体外有效而临床上无效的可能,因为即使经过确认有效的药物在不适合的病患群体中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机器智能对制药领域的影响不是改良,而是颠覆。
传统的思维方式中,我们认为一种疾病对应一种或几种病因,所谓治疗就是找出病因,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之前写过很多关于信号通路的文章,不论哪一条通路上关键的分子发生了问题都可能导致疾病。但是信号通路多么复杂!关键分子的组合就算不是天文数字,耗尽几代人的努力也难说研究透彻,更何况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个体差异。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穷尽所有可能的组合,根据相关性强弱,给每种可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再来看一下这个领域的工作岗位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首先,喂养AI模型的大数据还是来自于各个实验室那些真实、准确、可重复的实验。这就涉及到实验设计、实施和分析三个环节。目前大的制药公司、各种服务平台已经普遍使用工作站来进行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很明显,机器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不会疲劳等很多优势已经在碾压日益高企的人力成本。正是基于此,我一直认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是每个职场人应该训练的核心价值。
不过现在,实验产生的海量数据分析无疑是AI的天下。虽说算法、模型还是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但是迟早AI可以自己学习,掌握处理这些数据的办法。而实验设计慢慢也会不那么重要,如果说需要的话,也是为完善模型提供更完备的数据而已。
从前我们说,车是人脚的延伸、望远镜是人眼的延伸、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人们对机器的发明创造是充满自豪的,因为它们为我们所用。可是智能革命所要替代的恰恰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部分——大脑。而我当初认为自己的核心价值也将被计算机取代,环顾四周,我们能做到比机器好的地方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吴军老师在书中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历次技术革命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围绕一个核心技术展开,第一次工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信息革命是计算机和半导体芯片,当下的智能革命则是大数据和机器智能。而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只有率先采用新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有产业采用了新技术后,将会全面升级成为新产业。
在智能时代会有一小部分人参与智能机器的研发和制造,这就是新行业,但是这只会占到劳动力的很小一部分。把新技术整合入现有的行业,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到数据集中的地方去,大药企的化合物库、测序公司庞大的基因信息库等等,直接进入这个领域掌握大数据的思维逻辑和使用会是一个好办法,难点在于得其精髓,而不是仅仅是用软件看数据。前面一篇关于激酶靶点的编译文章,讲述proteomeXchange设计实验获得大量数据并整合了以往的数据,从中挖出了很多宝贝,还有些宝贝仍然藏在数据之中。生信天然地亲近大数据,加以利用整合或许是个捷径。
对每个人而言,具体路径会不同。但是有一点,千万不要把自己固定成为旧行业中的一个螺丝钉,否则一旦新时代来临,难免会为旧产业陪葬。锻炼通用能力,紧跟大势,灵活应对。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行业的命运,但必须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如何在技术革命的动荡中生存下来,吴军老师的答案是:争当2%的人,而不是自豪的宣称自己是98%的人。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无论什么时代,相时而动,积极努力才是成功的代名词。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甚至不是未来,而是我们这代人切实感受到的当下。无论你处在哪个领域,你的主观能动性是你最大的资本,既然智能革命不可避免地来临,拥抱它,改变自己。
开卷有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