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一本书《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作者是香奈儿前全球CEO莫琳.希凯。最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因为我一直认为“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以为这本书会告诉我如何“如何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直到翻开书,我才意识到这本书其实是莫琳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首,但莫琳精彩的人生,的确值得花时间去好好去学习。成功的人的经验总能给人带来不少的启发。结合莫琳的经历,有些小感悟想总结给自己,也想分享给大家。
该搬的砖一个也别落下,厚积薄发
之前和一个在香港做金融的叔叔聊天。
他说:“你们这些90后啊,都很有想法,但有时候总感觉不太踏实”。
我问:“什么叫做不太踏实啊?”
他回:“总觉得自己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不太愿意干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在我们这些中老年看来,你只有把最简单琐碎的事情干好了,我们才会放心教给你们更多更重要的任务啊”。
“时刻仰望着星空,却没做好脚踏实地”大概是大部分90后都会拥有的通病吧,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而当我看这本书时莫琳在其人生2个相对大的转折点的选择,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第一个转折点是:莫琳在欧莱雅工作了3年后,跳槽到盖璞时的职位是:管培实习生。这对于一个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实习生相当于从零开始,而她接受了。
第二个转折点是:莫琳在盖璞工作了15年后,跳槽到香奈儿时拿到的岗位是:全球CEO。但在正式成为全球CEO前,莫琳需要以其他的身份在香奈儿学习3年,3年的时间对于当时已经是盖璞分公司总裁的莫琳来说,可以创造的奇迹或许还有很多,而她接受了。
如果有心想在一个领域、做好一件事,别嫌弃认为的琐碎的事情,好好沉淀自己。该搬的砖一个也别落下,厚积薄发。
如果你是对的,那就别怕挑战权威
我是一个很不喜欢别人用经验来对我进行说教的人,除非对方的经验让我信服,不然所有的经验之谈我都不愿买单。一个多月前,我和一位工作了10多年的同事讨论方案。在她否定其中1个方案时:
她:“行业里大家都不采用这样的方式,这肯定有问题。“
我:“你有相关的数据可以证明你说的“有问题”么?“
她:“数据你自己去找,大家都不采取这样的模式,那肯定是有问题。”
坦白讲,我不喜欢这样子的否定方式,感性的经验之谈太过于草率,而我只为有信服力的经验买单。莫琳描述的一件小事,也越发让我坚定地相信不要害怕挑战权威。
莫琳和团队去香港出差时,遇到酒店服务生过来通知有人在电梯里面放了包裹,但是不知道是什么,要求大家即刻撤离大楼。当时团队的领导达蒙对此比较生气,他说“我敢肯定电梯里没有什么危险物品,我们现在在这里工作,你们先走”。
所有人面面相觑,但是没有人对此有任何反抗的发声。莫琳站出来对达蒙说:“达蒙,我知道包裹里面可能没什么危险物品,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我们没有必要留下来证明包裹里有啥,此时我们难道不应该离开么?”最后大家一起撤离了。事后达蒙几星期没有怎么搭理莫琳,但所有的同事都很感谢莫琳的勇气。
坚强自己的立场的意义在于,你能做出贡献:贡献新的视角、新的愿景、新的充满启发的观点。如果你是对的,那就别怕挑战权威。
公司失去了灵魂人物后,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每个职场人都在为自己做职业规划,有一个总是令人非常的纠结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离开这家公司才是最合适的?”我以前的答案是:“当这家公司给我的成长空间,满足不了我对自己的期望时,我会选择离开。”
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个很虚的,因人而已的标准。一方面是因为成长空间很难量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期望都有所不同。而莫琳有一句话给了我一些启发。
在盖璞当时的CEO米奇离职的时候,莫琳开始动了寻找其他机会的念头。她说:“当一个公司失去了核心的灵魂人物后,也失去了最好的人才,最终失去存在的理由。”
这是一句看起来很简单,却很有哲理的话,一份工作,当我们浮在表象看平台、看文化、看环境时,其中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人”,是公司的核心人物创造了文化和环境,然后是公司的人一起通过传承文化塑造了平台。核心的人物,是公司的灵魂。
当公司失去了灵魂人物后,或许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因为公司大概率也会慢慢失去原有的灵魂,那个曾经吸引你的灵魂。
该承担的不嫌弃
该坚持的不放弃
该离开的要大气
共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47277/4c58c0fcd66c13f8.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