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Philip Zimbardo 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两辆车放在了两个不同的地方,一辆放在贫民区;另一辆放在富人区。仅仅10分钟之后,放在贫民区的那辆车就不断遭到路人破坏。而在富人区的那辆车一周都没有受到破坏。不过有趣的是,Zimbardo 故意砸�了一下放在富人区的车,之后,路人也不断加以破坏,最后车也给毁了。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1982年,George Kelling 和 James Wilson 发表了一篇题为 Broken Windows 的长文进一步论述了实验所体现的思想。如果环境中的混乱、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他们用「破窗效应」[1]来比喻这一现象。如果一栋建筑中有少许的破窗没有被及时修理,有可能会导致窗户越来越破。最后不法分子甚至可能会闯入建筑,如果他们发现里面无人居住,更有可能在那里进行犯罪行为。
共享单车也和破窗效应存在着联系。
共享单车还在上海的发展初期,我就观察到仅仅是相邻街道的共享单车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放在居民区附近的共享单车会毫发无损,然而放在烧烤摊、便利店附近的共享单车则会有时遭受破坏、横七竖八。[2]更糟糕的是,因为共享单车已经遭到破坏,就如同即使放在环境良好中的车辆一样,一旦被破坏就有可能会不断遭受破坏。一辆放在街道的共享单车,面临着极高的被破坏风险。
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图片来源:凤凰新闻破窗效应描述的效应是:混乱会散播。换言之,如果一辆共享单车成为了混乱环境的一部分,那么它也会变为让环境更加混乱的诱因。
首先,共享单车作为「混乱」的诱因在数量上有多大?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官网的报道,2016年以来,全国 30 多个城市已投放共享单车约 150-200 万辆。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更有可能接近 2000 万辆。然而,企鹅智酷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共享单车主要代表 ofo 和摩拜的「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率」极高,分别为 39.3% 和 26.2%。共享单车极大的投放量和极高的故障率,也意味着极其具有散播性的「混乱」。
2017年4月3日,被共享单车淹没的深圳湾公园,管理方随后禁止共享单车在4日进入该地。来源:澎湃新闻其次,「混乱」的环境将如何影响社会秩序?研究者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将环境设置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混乱」(disorder),另一种则是「秩序」(order)。研究者然后观察在不同的情况下,被观察者是否会将单车上的广告传单丢在地上、是否会取走信封中的小额钱币等 6 个实验。结果显示,在「混乱」环境影响下,被观察者做出不良行为(包括不秩序、违反规定、甚至违反法律)的频率要比在「秩序」环境平均高出 28.8%。[3]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52.9% 共享单车用户表示听说过共享单车被丢入江中、挂树等相关新闻。近 40.0% 的用户表示曾见过单车二维码被毁、车锁被撬等恶意影响使用现象,超过 30.0% 曾见过共享单车被乱停乱放、故意破坏。换言之,很多用户已经看到了共享单车的「破窗」形象。
人为蓄意损坏、摆放占道、造成交通堵塞、产生城市垃圾等等现象,极具散播性的「共享单车混乱」加上其「混乱」能高概率地诱导不良行为,使得共享单车的形象不断负面化。用户、城市管理者、公司运营者都不断地被「共享单车」所造成的混乱所影响。如果不对共享单车加以变化,共享单车带来的混乱,远比街边小吃摊难解决。
纽约市与破窗效应:纽约在 90 年代以前犯罪率居高不下。1993年 Rudy Giuliani 当选纽约市市长之后根据破窗效应的思想制定了治安计划。警察开始上街清理各种混乱:乞讨、垃圾、涂鸦等等,希望通过清除环境中的「混乱」抑制可能产生的犯罪行为。随后的几年里,纽约的犯罪率大幅度地下降。在当时很多人将功劳归功于破窗效应,认为它带来了奇迹,不过近年来,研究共识认为破窗效应对犯罪率下降仅有一定影响。另外,由于警察为了防止所谓的「犯罪苗头」,也造成了大量过度执法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