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同里古镇游玩,人们通常的游程可能是:逛退思园,领略任家花园“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精巧布局;走鼎足而立的长庆、吉利、太平三桥,置身“小桥流水人家”之间,体验富土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民风民俗;游珍珠塔园,在御史府第听听方卿与陈彩娥的爱情故事;去松石悟园,欣赏张氏夫妇收藏的1200余幅松屏石天然石板画,惊叹于造化的神奇魅力;参观耕乐堂、崇本堂、嘉阴堂,了解明清及民国时期江南富庶人家的宅第的建筑特色;步入长300米宽仅0.8米的穿心弄,亲历恰如戴望舒《雨巷》所描述的那条悠长悠长的小巷,彳亍其中,体味一份擦肩而不过的浪漫;到南园茶社,挑一个靠窗的位置,临河望水,畅想一下当年这座堪称“江南第一楼”的茶社旁“茶座街头闲结网,渔舟浅载笑相呼”的画面;最后到明清街,感受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再捎上一点同里的特色小吃。
这一圈走下来,既不浪费腿脚步力,又把同里镇区的重点景致看遍。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同里还有一处清幽雅致之地值得一走,那就是丽则女学。
丽则,美丽典雅之意。丽则女学,创办人的办学宗旨当是培养美丽典雅的女子。
中国古代历来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少有去书院学堂就学的机会。虽然中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不乏有才识的女子,但她们的学问来源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其父辈本是学富五车之人,受家学的熏陶。比如蔡文姬,其父蔡邕在当时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从小耳濡目染,因而博学多才。又如班昭、李清照、上官婉儿等也无一不是因为家学渊源而成为名垂史册的才女的。二是请人到家里来教。比如《红楼梦》中林如海为林黛玉请来贾雨村做家庭教师,那绝对是一对一住家私教啊。
那么女子实在想去学校上学,怎么办?恐怕只能像民间传说《梁祝》里的祝英台一样,女扮男装了。
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些有钱人家的女儿才有了去学校上学的机会,但都是洋人在中国创办的女子教会学校。直到1898年,梁启超等人积极筹划,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1902年,近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在上海创立“爱国女校”。梁、蔡二人率先向封建传统伦理发出了挑战。
当时有位吴江青年,听说这些消息后,激动又兴奋,他深感广兴学校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而女子教育尤为迫切。他认为,女子若要取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只有获得知识开拓视野并在经济上独立,如此才能真正具有独立的人格从而走向社会。因此,他于1906年2月在家乡同里创办了丽则女学,开了古镇女子受教育的先河。丽则女学也是吴江地区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当时从全国来看,也算是比较早的。
这位青年,便是退思园的第二代主人——任兰生的次子任传薪。这一年,他才19岁。
丽则女学初创时,任兰生已去世18年,任传薪在母亲的支持下,聘请了名师,将退思园作为校舍,把园内光线较好的琴房、旱船、桂花厅、退思草堂等都变成了教室,开辟了音乐室、小工场、自然实验室等,将“坐春望月楼”设为师生宿舍,又捐出家藏的5万8千多册书籍开设了图书馆。
丽则女学创办后不久,任传薪就与柳亚子等人一起入上海健行公学继续读书,校务工作主要赖其母亲管理。后来,任传薪又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7年,他自费去德国、日本考察女子教育,并不远万里,从德国带回了钢琴、西洋镜、电影放映机等新鲜事物置于校内,这些教学设施在当时的洋学堂中也不可多见。同时,他一面通过演讲呼吁更多人开展女子教育,一面对丽则女学的发展进行了改进,设艺术专修科,发展艺术教育。
1909年,丽则女学又开设了师范本科班,为家乡培养女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任传薪不惜出高薪,延聘了包括钱钟书的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在内的名师来校任教。一时间,丽则女学声名鹊起,本地之外的松陵、八坼、震泽、黎里、周庄等地的“远方童女,也担簦负笈而来”。
很快退思园内的校舍已不能容纳逐年增长的入学人数,于是任传薪在1911年购得与退思园一墙之隔的刘氏地基,建造了新的校舍。
因此,游过退思园后去丽则女学,当是比较合理的行走方案。
出退思园后向东走,绕过大戏台来到三元桥边,桥的东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弄——南濠弄。沿着石板路向东走百许米,便是朝西而开的丽则女学的正门,此石雕门楼为十多年前新筑。
由此门进,即能望见右前方那道清水嵌线、六柱八字式的老校门,门头虽已斑驳,但依然可见它当年的清雅端丽,像一位清瞿的百岁老者,每一条皱纹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走进老校门,你定会讶异于眼前所见,若干株三层楼高的香樟的亭亭华盖掩映着整个园子,使之显得神秘玄妙,让人情不自禁地屏息凝神驻足而望。园子里有三幢校舍,北侧与校门并排的两幢民国风格的楼是二层楼,是后来新造。尤其夺人眼球的是园子南侧的那幢三层楼中西合璧风格的小楼,这便是当年任传薪购得刘氏地基后所建的校舍。
据载,初建时它是一幢七开间的两层教学大楼。1916年,又在两层的基础上加建为三层。而今,呈现在眼前的整幢楼为歇山顶,用清水砖垒砌而成,屋面铺着小青瓦,出檐为飞椽。楼窗都饰有花纹,第三层的窗户为长方形,而一二两层的门窗则更具西洋风味:窗框上框为一袱一砖半圆形碹,下框突出一砖,形成花式边框。一楼为“券廊式”拱形门柱走廊,二楼北侧有通体阳台,安装了白石膏护栏。
大楼北侧三层正中的墙体中置有一石,上面刻有“诚勤朴爱”四字校训,这是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著名教育家傅增湘的亲笔题写。转向走到楼的南侧,可见南墙上镶嵌了钱基博撰写女教育家庄娴手书的《校宇记》碑刻。
在丽则女学的园子里,还有一座四角飞檐小亭,上有书着“雪耻亭”三字的扁额。亭中立着一座纪念碑,石碑正面镌刻着“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十个大字。背面则是碑文,由钱基博撰写,秋瑾烈士挚友著名女书法家吴芝瑛书丹。碑文生动记述了1915年丽则女学殷同薇等一百四十人,反对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卖国行径和“民愤蹈难”的事迹,文字间流露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此碑顶端的剑头状,寓意为一把利剑直刺腐朽、末落的黑暗统治。1938年日寇占领校舍作军营,爱国志士担心此碑被日军看到而招致杀戮灾难,遂将此碑埋于地下。直到1982年,在整理校园时才重新出土。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丽则女学,几经变迁。1915年8月丽则女校师范班停办,同时,高小部(五、六年级)收归县立,称“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初小部(一至四年级)仍为丽则女校私立,1924年初小部易名为“同里女子小学”。1935年后高小部、初小部统称为南濠弄小学,1958年改名为东溪街小学,直至1964年更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同里镇中心小学异地新建后,2015年同里镇政府对丽则女学旧址进行了修缮,然后交由中国民宿第一品牌花间堂作为酒店经营,花间堂将女学的旧时风华妥善保存了下来。
丽则女学的园子并不大,然而在这小而静的空间里,你可伫立,可漫步,可静坐,身处其中的你,不管怎样,也许都会产生一种时光回溯的错觉,恍惚间仿佛有蓝衣黑裙的豆蔻少女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她们或手捧着书本在校园的甬道上款款走着,脸上洋溢着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骄傲;或倚着廊柱正低头欣赏着同窗们被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一书收录的佳作;或三五相聚正在为自己的绣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而欢欣雀跃;或围在老师周围齐唱着校歌:“庄严灿烂,扶舆淑气,钟毓女国民,质美嗟未育,此间责任是何人;循循善诱,一秉至诚,风气开家庭,小学定基础,自由焕发启文明;愿我同学倍相亲,诚勤朴爱励精神,四月丽天,江河行地,亘古永垂名。”……
而当你转身间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名游客的时候,定然会为能走进这方独具历史厚重感的天地觉得幸运,也许你还会觉得心腑被满园的清幽气书卷气脱俗气荡涤了,然后不由自主感叹一句:“不虚此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