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最崇拜的词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苏东坡。
如果说我最喜爱那两句诗?我会斩钉截铁的说是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书画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是江西修水人。他有一个好友叫黄几复,当时,他在山东德州为官,而黄几复在广西四会县做县令,友情甚笃,在一个风雨飘摇之夜,即赋诗一首,以表思念之情:
吾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起首两句点明了两个虽都在海,却是一南一北,天涯海角,相隔千里。古人作诗往往用反义词表示地理位置上的遥远,“我住长江首,君住长江尾”,为思念之情埋下了伏笔。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该是鸿雁传书、鱼传尺素,往来不断的,但事实上却是否定的,连这样最起码的诉求都被现实无情的阻隔了,被鸿雁谢绝了:我不会满足你的需求,对不起啊!在湖南衡阳有个“回雁峰”,我们是飞不过来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有王勃在《滕王阁》一诗中有言: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一会一不会,应会而不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接着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成为了千古名句,功不可没。想当年,我们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在汴京赏春饮酒,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赏尽汴京花;如今,我们身处地远人偏之际,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夜雨孤灯之下,怎一个愁字了得。明快之景:时间:春光明媚时刻;地点:都城汴京;事件:喝酒赏春;情感:高兴愉悦,春风得意,跃然纸上。后一句:悲情之至,时空上,天壤之别,秋雨淅沥,天涯阻隔,孤灯夜雨,相思难续,郁郁不得志,难以名状。现实上的春天和秋天,人生的“春天”和“秋天”,虚实结合,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称之:真奇语也。
第三句里有两个典故,这也是黄诗的特点,“家徒四壁”是说卓文君追思司马相如到家后的场景,极言黄几复为官清廉,虽可持家,但也是无立锥之地;后一句典故出自《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说一个人若三次跌坏胳膊,那么他就会成为良医,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久病成医”差不多。
“四立壁”和“三折肱”相对仗,体现了黄诗严谨的诗风。明为现实的叙述,实则是为黄几复大鸣不平,这样一个清廉如水之士,这样一个治世能臣,早就该调到京城,何至于一直辗转在边陲之地呀?
最后一句“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想想我们当年在一起读书的场景,一转眼之间已是须发皆白,感叹时光的流逝;二是家徒四壁是因为把精力都用在了治理自己辖内的事务上,用在了读书上,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啊!隔着溪流,有猿猴在藤上哭泣的声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想你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花白,可是却只能在那偏远之地,瘴气横行,猿猴哀鸣。
其实这首诗初看平平淡淡,但是第二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实在太妙。
那十四个字司空见惯,可是在黄庭坚笔下却仿佛有了新的生命。
正如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所言: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
有些诗歌整首都是名句,而像黄庭坚这首,基本全靠第二联那两句撑起来。
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千古流传,都是了不起的,不知你怎么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