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享《重读南京》第三章

分享《重读南京》第三章

作者: 蜜蜜遥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1:54 被阅读0次

主题:偏安一隅,文化繁荣

内容:1、文化繁荣的条件

        2、与南京相关的各种文化

感想:这一章内容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不妨先从目录看起。145页的内容,占全书的2分之一。其中,有24页被唐诗宋词所占,38页被书法绘画所占,而最多的篇幅48页则是关于佛教的,占据整章内容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佛教在繁荣的南京文化中的地位。

1、南京的文化是这座城市的血脉,而文化的兴起则要从它的政治背景说起。南京处于江南地区,相对于北方的战乱,这里就是一处相对安定的居所。当中原地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之际,南京则守着它的平和悄然发展着。这里提到偏安南京的三个条件:首先,从军事力量看,北方远远强于南方,游牧民族擅长坐在马背上打江山,中原地区大量的平原和草原给了他们长驱直入的机会。因此,在近代以前,中华民族的所有外患几乎来自北方。但是在冷兵器时代,他们跨不了江,淮河、长江天险成了他们最大的阻碍,于是南方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东南地区多山丘,水草丰美,河湖山川环绕,鱼虾肥美。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发达,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也为经济的繁荣作了铺垫。东晋以后,衣冠南渡,带来了北方的技术和人才,那什么是衣冠南渡?为什么要衣冠南渡?

      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唐代史学家刘知己著作《史通》里面的“邑里”篇,是指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向现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后西晋王朝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唐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史称“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前后7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随后,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进入战乱和藩镇割据时代,以及之后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段时间,从安史之乱的“明皇幸蜀”到黄巢起义时的“僖宗幸蜀”,四川成为了唐王朝最后的回旋之所,也成为了人口迁移的另一个主要方向,之后朱温篡夺大唐,另一只旁系的李氏子孙占据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有学者甚至认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中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这次衣冠南渡,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

      宋高宗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之后蒙元又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破坏很严重。南方的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区域取代中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此次南渡,发生在1127年(即赵构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称建炎南渡。

      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文化繁荣的第三个条件是政治悲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向人们诉说着忧伤与哀愁,过去的南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朝代更替、沧海桑田,国家不幸诗人幸,惆怅的诗人、词人们用他们的方式寄托哀思,感慨世事变迁。试问如果没有北方人的一次次南迁,南方是否还有繁荣的机会?会否成为封闭的“蛮夷之地”?

      华夏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文化的包容和融合,历代王朝在南京偏安时,南京都选择包容,承担着以汉文化为主导的繁荣和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和辉煌。

2、(1)与南京密切相关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其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入木三分”“江郎才尽”这些成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却不知其中的故事。品读南京丛书中有一本《南京历代成语》,待我阅读之后再作研究。

(2)纵观中国古诗词史,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古都比南京更多地被反复吟咏。据查阅,与南京相关的诗词有一万多首,说南京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无论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三山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瞻园,还是“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的莫愁湖......一景、一楼、一条街都似乎蕴含着浓浓的韵味。诗仙李白偏爱金陵,来此不下7次,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中,有5分之一都是关于南京的,他还竭力建议唐朝迁都南京。这位以浪漫主义著称的诗人,他的诗或豪迈、或感伤、或磅礴、或高昂,其中最柔情的莫过于《长干行》了,这首诗是他向六朝民歌学习的又一成功之作,没有一丝扭捏作态,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首诗是出自一位“诗仙”李白的手笔,《长干行》简直比民歌还民歌,比乐府还乐府,谁能说这不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呢?

      宋词中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南唐后主李煜,守不住江山,却能写的出一手好词。作为 一位帝王,他的经历自然与普通文人不同,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这样评价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王国维先生认为李煜的那颗赤子之心注定他不可能在尔虞我诈的政坛大显身手,但恰恰是作为一名词人最宝贵的品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就是降宋后,因对故国的怀念而作。同时也是因为这首词,被宋太宗赐死。这首词被人们广为流传,成就了这位千古词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离开南京,北上进京第二次出任宰相时所作。明月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他黯然地问道: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归故乡。王安石在南京生活过二十多年,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生作诗最多的诗人陆游也曾建议迁都南京,他在《登赏心亭》中写道:“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此外,辛弃疾、杜牧、苏轼、刘禹锡等我们所熟知的诗人、词人,他们都留下了大量关于南京的诗词。由此可见,无论是生于南京、长于南京、亦或在南京为官、游玩,南京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是举足轻重的,这也是在中国诗词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方文化。

(3)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同样,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东方甚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之所以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者是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文人画总喜欢配上几笔潇洒自如的墨迹。南京的山水城林和历史沧桑给历代书画家们带来灵感,创作出一幅幅传世佳作。

      书圣王羲之虽出生山东,但自幼就随叔父王导到了南京,在南京成长、出名、做官。他的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遗憾的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都是摹本,原稿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世人皆知“天下第一行书”,殊不知还有“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它的作者就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自创的楷书“颜体”自成一派,南京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夫子庙广场上的牌坊,坊额上的“天下文枢”四个字便是选自颜真卿的字帖,而这四个字也奠定了南京的文学地位。颜真卿曾做过升州刺史,至今广州路上还有一座颜鲁公祠,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颜真卿的祠庙遗迹。据说当年立此祠堂,并非因为他的书法名动天下,而是和他在南京做了半年的父母官有关。

      除了古代书法大师,在现代,南京也诞生了许多书法名家,如林散之、田原、萧娴等等。

      中国画史上第一个高峰就崛起于六朝时期的金陵,涌现出一批举世无双的大家。

      东晋时期,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所作一幅《维摩诘像》曾轰动一时,谢安观后赞曰:“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可见其评价之高。可惜这幅画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的摹本中来感受一代画圣的功力。

      南朝时画家张僧繇是成就最高之人,成语“画龙点睛”也和他有关。南唐宫廷画师顾闳中凭借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名震一时,山水画流派的董源、巨然,花鸟画派的徐熙,让五代十国中弱小的南唐创造出绚丽灿烂的画艺高峰。

      中国美术史上的金陵画派和现在的新金陵画派,都展现了南京在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

(4)说到关于南京的文学著作,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一定是《红楼梦》,它的作者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江宁织造府。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伯父、生父都曾任江宁织造,曹氏家族的辉煌给了曹雪芹创作的灵感,书中的很多情景甚至是还原真实的生活。

      其实,中国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几部都与南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清代才子、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在南京生活了50多年,曹氏家族被抄家后的一处园子“随园”被其买下,随后他的作品中部分便用随园开头,《随园诗话》、《随园食单》、《随园随笔》,其中,《随园食单》堪称中国烹饪的百科全书。

      吴敬梓在秦淮河畔生活,这里的风土人情给了他创作灵感,写下《儒林外史》这部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56回,有21回描述了南京名胜。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第29回,天长才子杜慎卿与友人徜徉雨花台岗上,听到两个挑粪桶的闲聊,说一会要去喝茶并去雨花台看落日,这位才子由衷发出了感叹: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短短几个字,便将南京的气质总结到位了。

      南京的文学并非在清朝达到高峰,早在六朝时期便已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字文》、《昭明文选》、《世说新语》哪一部不是影响深远、流传甚广呢?

(5)接下来,谈一谈佛教与南京的渊源。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而南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佛教在南京已经传播了1800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以弘扬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南京牛首山,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与发祥地。佛顶宫中收藏了一面《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手工真丝挂毯,描绘了南京佛教兴隆的盛景,精美中透露出佛教圣地独有的宗教色彩。

      陆路的丝绸之路将古印度的佛教书籍传送到中国,通过康僧会、法显、佛陀跋陀罗等一代代佛门弟子的不懈努力,让南京所代表的的长江文明与恒和文明完成了一次交流碰撞。

      位于城南长干里一带的建初寺,是继洛阳白马寺后的全国第二座寺庙,也是江南第一座寺庙。随后又诞生了鸡鸣寺、栖霞寺、定林寺、宏觉寺、静海寺等多处寺庙。

      梁武帝四次舍身佛门,也使得佛教在南朝达到了顶峰,由“佛痴”梁武帝开创的水陆法会,至今仍然能在鸡鸣寺看到,这也是汉传佛教中最为隆重的法会。梁武帝崇尚佛教的同时,也重视儒、道两教的作用,将原本水火不相容的三教融合到了一起,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

      南京的佛教文化是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并与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相结合,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赵朴初先生曾说,在中国成立的大小乘各宗派无不和南京有关。南京赋予了佛教中国化创新的理念,正如“释浙江南始,南朝教最新。诸宗开先河,仪轨定金陵。舍利瘞藏多,瑰宝为佛顶。盛世重光日,佛佑是南京。”

      佛教文化在南京城的发达,也孕育了南京人的性格。佛家的悲悯、博爱和诚朴融入了南京人民的生活中,融入南京人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中。当代有评南京人为“大萝卜”,其实南京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质朴诚信、善良敦厚、平和无争、大度宽容的文化品格,就是千百年佛教文化无声熏陶的结果。

(6)昆曲是中国百剧之母,起源于昆山,为何在南京发展为国剧?这就要说到明太祖朱元璋了,“乐以施教兴德”,朱元璋崇尚昆曲,使其成为明文化的代表之一。可以说朱元璋奠定了昆曲的地位,随后汤显祖又将昆曲推上了艺术创作上的巅峰。

    《牡丹亭》、《桃花扇》一部部传世佳作让南京增添了一丝雅致的韵味。南京的剧院众多,如今我们不仅可以在各大剧院欣赏来自千百年前的经典,甚至在南京众多的博物馆中也能一睹为快。

(7)南京是一座科教名城,自古以来就崇文重教,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不久前,上海社科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城市排名报告,南京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8)说到文化遗产,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45种,物质文化遗产仅钟山就有20多处,朱自清曾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南京的古迹众多,却多是伤痕累累。历史上的南京局部破坏难以尽述,经历过多次毁灭性打击,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很多已是遗址,然而,在那些遗存的文物和遗迹中,我们依然能想象古都南京的繁华盛景。明代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为我们再现了明朝晚期南京的市井盛况。我们的老祖先将精湛绝伦的手工艺术传承下来,才让我们看到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绝妙的艺术。

结语:武力可以扩大疆土,文化却能征服人心。面对南京文化史上的辉煌,我是无比惭愧的,因为属于南京的优雅气质并没有在我身上体现出来。这一章节对南京的文化作了一个汇总,着重介绍了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化。然而,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挖掘。

相关文章

  • 分享《重读南京》第三章

    主题:偏安一隅,文化繁荣 内容:1、文化繁荣的条件 2、与南京相关的各种文化 感想:这一章内容让我们见识...

  • 《重读南京》有感

    《重读南京》从南京最早的文明肇始开始一直写到南京解放这段历史,可是说重读南京也是对南京的一个新的认识。 ...

  • 【分享】J20180629《重读南京》

    主题:由文化和风水衍生的思考 大纲:1、长江文明 2、从风水学角度看南京 3、何为王气 内容:...

  • 【分享】J20180630《重读南京》

    主题:历史赋予南京的使命 大纲:1、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由来 2、浅谈南京的称谓 3、南京的特...

  • 读《重读南京》第三章有感

    最近因为一个比赛,把这本书的第三章吃了个透!现在就来谈谈个人的浅见,如有不对之处还请赐教。 第三章分为九个小章节,...

  • [分享]20180711《重读南京》p150-p227

    主题:第三章 偏安一隅 文化繁荣2 提纲: 1.与南京有关的文学作品 2.佛教文化的南京发展与影响 3.本土戏曲发...

  • 《重读南京》读后感

    金牌导游预备班13组 樊子璇 我常常觉得很多地方的古地名是一种历史的馈赠,美好而神秘。...

  • 《随机漫步的傻瓜》读书随笔三

    第三章 今天重读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第三章。在第三章中,有启发的地方在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各种热点新闻,...

  • 读《重读南京》有感而发

    重读南京这本书已经读有一个月了,断断续续了解了南京的变革发展。作为一名景区的讲解员,之前学习的南京历史也是不全面的...

  • 《许子东重读鲁迅》听后感

    《许子东重读鲁迅》听后感 感谢分享和推荐,让我有机会听到《许子东重读鲁迅》,谢谢你和你们。 《许子东重读鲁迅》包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重读南京》第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ro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