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5你开始接触心理学的,对心理学谈不上有多深的了解,主要是应用心理学来更好的面对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也幸得明师指导,自己生活的各种关系也越来越顺畅,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和认识,自己的工作也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安排......总得来说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心,不是因为外面的环境变了多少,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心境变化了,以前的诸多痛苦纠结都慢慢学着去放下,当自己心清静了,外面的世界也跟着清静了许多,人的身心状态自然而然也就自在起来了。
心理学对我的帮助诸多,我们在日常应用中,圈内朋友经常会提到“爬坑”,即当遇到让自己很不爽的事情时候,内心不爽的部分就是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直接面对内在的不爽,然后再现实中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这个过程就称为爬坑。我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时候几乎每天爬坑,只能说自己内在的痛苦纠结太多了,慢慢变成习惯,只要外界的人事物让我不太舒服的,就习惯往内挖挖,看有没有坑可以去爬爬。直到现在亦是如此。
2019年开始接触佛学的东西,对我有股很大的吸引力,让我甚是欣喜,好像找到了多年的朋友。前不久我读《西藏生死书》,这本书对生死有着非常广角度的阐述,让我对生死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我也发现佛学里提到觉知,也有诸多法门,与心理学有诸多不同。总的感觉相比心理学,佛学级别更高,对世间很多问题的观点和实践也更加的彻底(虽然我目前也说不出个什么),而且我也听比我厉害的老师如此反馈,便更加相信我的感受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便开始思考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对我修佛学是否有帮助?他们之间对于我而言又呈现如何的关系?
佛学里描述的状态,面对现实的问题,只要觉知到,念一转,立马海阔天空。如果我们用爬楼来比喻,心理学更像一步步爬楼,你还没爬到一楼,学佛的人一转念就到了一百楼了。或许你会说,那还学啥心理学,直接学佛学就行了啊。其实并非如此,对于大多普通人来讲,觉知力其实并不一定好,遇到问题时,很多人对于自己内心的执念往往很难觉察到。可能是因为没有自我觉察的习惯,而更多是因为内在执着太多障碍了。其次即便觉察到,真正的转念也不容易做到,因为内在的贪嗔痴过重所致,这也是为什么时下人们总说“道理我懂啊就是难做到罢了”。因此我们要想达到一转念便从一楼到一百楼的状态,需要不断放掉自己身上的贪嗔痴,不断提升自己觉知力。佛学里也有很多法门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而心理学亦是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看见并放下生活重诸多粗重的贪嗔痴。所以心理学是很基础的学问,是实实在在可以帮助个人在时下生活中活得更轻松自在的学问,同时一些细微的执着心理学帮助不大,比如生死、无常等。
有了以上的认识,便对“爬坑”也有了重新的思考,爬坑的确可以帮助自己很好的面对生活中大部分苦,也的确可以让自己活得越来越清明自在。然而爬坑并非目的,爬坑仅仅是工具,爬坑仅仅途径,而且不是唯一的途径。爬坑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提高觉知力,然而万不可执着爬坑,一旦执迷,自己便又掉入更大的坑的了。也因此学习心理学和学习佛学并不冲突,相反,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更利于自己理解和实践佛学。心理学帮助自己把生活中粗重的苦解决了,比如与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等等,再通过佛学,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实践“何为无常”。理清了两者的关系,对日常生活的爬坑习惯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今日的认真的爬坑,就是为了来日不再爬。感觉心开阔了不少,甚是欣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