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直行率、不良率的可视化,共同感受“品质疼痛”。我们去体检时都得量一下身高、体重、体温、血压这些基础数据,要认真改善产品品质,就得统计直行率和不良率这些基础的数据,让我们首先清清楚楚地看到工厂的“健康状况”。昨天聊了基础的品质数据,即报废率、返工率和直行率,这些是表示品质的好坏程度的基础指标。咱们家的工厂也要根据工序的特性使用这几个品质指标,今后真正推进品质改善的情况下,相当长一段时间能够用好直行率、返工率、报废率这个“三件套”,就可以把握工序的基本健康状况,实施相应的改善。
这些品质数据“新鲜度”很重要。如果当天的加工结果能够在第二天早上反馈,就可以每天转动PDCA循环实施改善活动。质检作业和结果都有滞后性,要尽量把当天的检查结果总结出来,第二天早上能反馈出来。现在要命的是,我看到质检只是把不良挑出来让返工,至于什么类型的不良各有多少数量、占比,都没有!没有这个就谈不上改善。所以,质检要统计、分类,交给生产线、车间主任或厂长(总经理),有能力的质检可以一起分析和改善,不能老是驴拉磨。所以,很重要的是一定要保留准确数据,分类统计。
全厂上下共同感受“品质疼痛”,是把握这些基础品质指标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如果能够计算损失金额那就更能让大家有感受了。因为如果光看直行率和不良率这种数字,尤其是百分比,有的人真的无感,麻木了,“我们挺好的了!”把这个损失换算成金钱,工厂上下可能就都有感觉了:这可是真金白银啊!改善了就是销售额、利润,就是工资、奖金啊!如果老板有政策,把这个金额降低的部分按比例奖励给员工,是不是就把痛苦变成快乐了?还有,如果能计算损失金额,也就可以计算为了改善的投资值不值、控制在多少钱以内。损失金额可分为“废弃造成的损失”和“返工造成的损失”,都可以根据次品发生的时间点和不良程度的不同,发生相应的处理费用会发生变化。计算可能很复杂,我建议咱们先商量一下毛估一下就得了,严格的计算,让财务、技术、工艺、和制造的领导当做课题同时进行研究。但是一个基本的思路是,越往下游损失越大,要多算。各个公司的产品和工艺、每个公司的不同工厂(大工序)的成本、每个工厂的不同车间,都不一样。这个自己想一想。有了金钱的概念,就能有经营的意识。这很有意义。可以先毛估一个月的,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品质指标还要可视化出来,比如每日每周每月各条线不良率走势(百分比或者ppm、数量、分类)折线图、不良的照片、都大大地贴在生产线旁、车间显眼处,不良的实物样品、不良品放置箱子架子涂成刺眼的颜色区别开来,等等。把品质指标和把它可视化的方法的关系比作登山的话,品质指标相当于GPS导航,或者地图、指南针,很重要,但是不管GPS的性能有多好,我们都不能只看着它往前走,还得亲眼目视确认,不然就会被脚下的岩石绊倒,跌落到悬崖下。登山时的目视确认,是改善品质时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手法。通过不断利用品质指标这个GPS导航,以及可视化方法视觉确认,就能随时看到最正确的路线,可以最快、最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好吧,说一下具体方法。首先现状调查。现状调查要从取数据、保留数据入手,这个刚才说了。然后才能说到原因分析,也就是什么因素降低了直行率。
降低直行率的原因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材料零件缺货导致的直行率下降
二、制造工序中的次品产生带来的直行率的降低
具体来看一下。
一、材料部件的缺货引起的直行率的降低,看看有没有下列问题(你告诉我哪一个你没有?!括号里的回答,基本都是指导中现场的“原声”!)
1。生产计划已经制定好了吗?(“有,小新你去找一下。”——天哪,这是一个月的要货量,这叫生产计划么? ……)
2.加工、装配等操作,符合计划么?(“这个员工都清楚,都是自己判断哪个先做哪个后做的……”)
3.按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吗?(“肯定是!”——张口就来。进度快慢,根本没人管,手把手教了,下个月过去看还在那儿挠头咋弄呢!)
4.是不是供应商延迟交付?(“供应商咋说都不听!你要A零件他给你送的是B!”你没有沟通,没有对策,只能听之任之?)对交期延误有没有采取措施改善?(“胡老师我们天天跟他们吵架,根本没法沟通,改善不了!”)
5.供应商的零部件、材料合格不,有没有检查?(“检查,合格率一直很低!高的不过80%,经常是30~50%,差异特别大!”)
6.有没有零件的库存管理?(“我们有软件系统的,管理很严格!专人管理!”——我问你进货量和计划的关系、先进先出、存量管理!)
二、工序内不良造成直行率降低
制造工序中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有人的原因和设备的原因。
(一)由人的工作造成的:
7.设定标准时间和制作标准作业了么?(“有!你看都在每个工位上挂着呢!”……我看就是装饰画!)
8.按照标准作业做好了吗?(“都会做!”——你给我盯着一个人看上十分钟,有多少和头上这张纸一样的?!)
9.作业的标准时间和标准作业都合理吗?(上面的问题都没答案,这个就免了……)
10.对操作工的训练是否充分?(“都培训过!”——我问你训练,是不是确认熟练和正确。)
11.有员工休息的话,有没人能替?(多能工化了吗?——“这个真木有。他熟练了就一直干一个,这样效率高,你让他干别的他不愿意。”)
12.操作工干着别扭、费事、危险的作业,你帮他改了么?(“大家都熟练了,习惯了,没有啥!”)
(二)机器和设备造成的:
13.日常检查确实做好了吗?(都有检查。——看着不像,油污这么厚!)
14.设备保全是否有计划地执行?(“没听说过……”)
15.周围有没有灰尘、振动等的影响?(“是机器就都有啊,问题不大……”)
三、怎么制定改善对策?
“上面的这些问题,通过转动PDCA的循环实施改善,形成切实有效的对策,防止再发。”——我自己都觉得,这话说得“太漂亮了”,现在眼前不顶事儿!其实我是想让大家理解,这些提问导向的都是基础活动:5S入手,同时开展安全活动,然后进入设备保全,再到设定标准作业,通过现场问题的把握,进入上游的采购、工艺、技术、品保的业务改善。
没有直行率的提升,导入TPS就成了一句空话,就会被大家讨厌。直行率低了,生产线就极其不稳定。准时化(JIT)是客户导向,就是按照客户要货的时间,早一秒是浪费,晚一秒会丢单,不早不晚最赚钱。流动化是准时化的基本条件,自働化(JIDOUKA)同样也是。要想流动化,就得保证每道工序流下去的产品都是良品,这就是100%的直行率。 所以,直行率直接影响流动化,流不动、流不畅,就没有准时化。直行率低于90%的生产线,品质损失很大,直行率的剧烈波动直接左右生产效率。 引进丰田生产方式,首先要致力于TPS思维的品质改善,但是要从基础活动入手。
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生产线的员工稳定性太差,所以,我上面问你,“操作工作起来别扭、费事、危险的作业,你帮他改了么?”,就是要通过现场改善让员工干起活来更安全、轻松,一做就正确、就出良品,员工才能逐步稳定下来。
聊得太细了……么?
医院的TQM品质改善活动很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