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看了弹塑性力学,怎么说呢
1.这堂课没啥用(基础理论学科学习所需投入时间多,但是回报很纠结,说不定都不会有产出,因为工程精度都可能不需要自定义材料类型)
2.感谢番茄工作法的作者,发明了这么好的管理手段并传播利人。休息五分钟这个时间段。(这一小段时间,虽然产出小,但是对于整个学习过程起到行程控制的作用)
Ok,分析一下这课特点:
1)这堂课,是理论课。但又不像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有具体物象作为理论支持。虽然基于材料力学,但与学习方法层面,跟材料学讲的似乎不是一回事
2)微积分、数值分析?给人感觉,这事儿不能知道的太细,太细则浪费时间不说,有可能你就不是学这块儿的料,容易打击自尊。
3)那么比较振动力学呢?也有点像。。(振动力学,他是比较多的微分方程)
——弹塑里边更多的是,偏微分
学习目的:考试or应用
一个人的价值与其不可替代性成正比,基于这句话,别人不学的东西反倒是要好好学。万一有一天,不考虑哈皮。。。只要有科学的学习方式,我相信是会缺的一定的收获的。所以,即便我知道,学这个不会有很好的输出,但这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会让我受益匪浅。加油。
这也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起源,一方面是为学好弹塑性力学,另一方面做好总结,为日后的学习生涯提供指导。
在建立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细枝末节的充血,让知识体系丰满:
进行树状图设计,或者说是,思维导图设计。
我觉得,会起到总领全局的效果。
但是,我有另外的一种见解,就是基于简书类似体系的,一种做法。看完一篇文章然后对这件事情做出一个很好的复习,因为树状图我觉得,不利于复习。因为,在整个的展开方面却少点儿文字之间的文艺气息,而只是单纯地将知识点进行拼接在一起,好无聊的。
但基于商业化运用,我建议,做成树状图/思维导图,来输出。
那么接下来,我要输出的是那些内容呢?
基于学到东西,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应对了考试,所以精力上边不需要划分太多,但要娶的很不错的效果。对于这门课而言,我觉得一个比较可行的思路是:减轻对于偏微分的依赖,意思就是,这门课的知识点怎么说呢,
第一、这些知识点非常的理论化,很多知识点都用不上,但学的话有会糟蹋许多的时间。
第二、这门课最重的落足点是在于Ansys材料本构关系的设定,我觉得,学习这些理论主要服务于将来的学术研究,而且只是纯学术研究中才会有所应用。
第三、这门课没什么高明的,无非就是把偏积分、张量纳入到弹塑性力学体系,是其中的数学运算看起来复杂。但其实本身的原理很简单,无非是,自然界的事情你想要更加精确一分,你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是下一个纪元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是有人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了,这个人是我,还有编书的人,因为这本书本俩就不是备给我看的。
那么最后的结论是,
1)先以Mind manager,进行树状图作图。再将其不断细化,最终调整输出为word格式。
2)将其不断丰满,但丰到那个层次,嗯。好好筹划。
3)以习题为导向(毕竟是服务于考试),在考试中,,,,
要先懂得原理,然后知道习题的思考思路,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笔墨于纸卷上。但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环节可能出现纰漏
其一、对于知识点背得不够,临时想不起来体系。
其二、在书写过程中,即将思想表达为内容的过程。
嗯,刚刚用X-mind尝试了一下,思维导图。感觉的话,差点儿意思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第一、对内容不熟,所以在作图的时候没办法形成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实现简化。
第二、思维导图软件本身可能存在局限性,当其针对的对象是,这种理论学科时,难以展开。(乏力感,可能还是由于对思维导图的不熟悉)
第三、当我开始反思,思维导图的作用效果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些怀疑了。
的确做出来的效果呢,比较华美,但是真是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远不如用纸笔,一边写,一边想来的畅快。而当我用电脑操作的时候,感觉就有很多精力花在了打字上边,没能够腾出脑子来想象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