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后,我开始真正地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以前听到“内在小孩”这个词觉得很抽象甚至有些神秘,难以理解这是个什么概念。
前阵子看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简介,里面提到相关的观点,说每个人都会在小孩、父母和成年人这三种状态模式中不断切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发现生活中处处都体现出了这些模式。
上周见面时,我特意束起了头发,因为不小心亲手把自己的头发剪得过短了,看起来像小时候被母亲强行剪出来的蘑菇头,幼稚的发型与现在的年龄实在不相称,很是尴尬,只好绑个低马尾。
咨询师说束起头发的我看起来长大了,接近成年人的模样。我由此谈到自己一直想要挣脱幼稚的形象,可这二十几年来总是难以从未成年的学生模样改变过来,每次听到他人评价我像个中学生就很在意,为自己没能蜕变成大人模样而捉急。
除了外貌以外,就连声音也一直是稚嫩无力的,这两者都成为我的自卑来源。
不得不承认,外在气质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出内在的状态。咨询师一路追问,一个问题接一个,让我挖掘出自己一直处在“没有长大”的稚嫩状态的原因,最后找到了答案。
小时候该被照顾被关爱的时候,那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内在小孩就一直等着被看见被满足,可现实中的自己已经增长了年龄和经历,既无法回到过去让父母看见那个年幼的等着被看见被满足的小孩,也无法再向现在的父母索取曾经遗忘的照顾和关爱。咨询师告诉我说,如今,只有自己成为内在小孩的父母,重新看见和满足她的需求,假以时日,她总会主动成长起来的。
这些概念对于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听起来可能像多重人格那样神秘甚至有点可怕。可是,只要细心留意和觉察,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存在多重人格,只不过父母、小孩和成人是最常见的人格模式,咨询师说生命中遇到的任何一个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都有可能变成自己身上的一种人格模式。
我认真回顾了生活里的一些细节,很快就认同了以上观点。例如,我独处的时候基本就是小孩模式,爱玩爱睡懒觉爱拖延,恣意妄为。可是当我面对男友的时候,我又会常常表现出父母的模式,经常唠叨爱说教过度干涉;至于成人状态,大概只有去面试工作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可靠有担当这些特质。
当我在现实生活中多次遇到工作不顺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困境,长时间未能在父母家人中获得过关注和鼓励时,在这样孤立无援的状况下,内在小孩开始了无休止的闹腾。
是的,当初在屡屡受挫的时候,我首先认为是原生家庭导致了自己严重的性格缺陷,因此无法融入群体,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也不懂得自处。
把锅甩出去之后,内在小孩的状态一直占据主导,我常常觉得无助和无力,没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眼前的问题,不管是职场还是人际都选择了逃避。
不管是从他人口中还是励志书中,我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小时候已经过去了,长大了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不能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也不能把过去当作借口自暴自弃。
我知道的,生命的主导权永远都在自己手中。
只不过啊,我得先去安抚好那个一直在闹腾的小孩,等她被满足了停歇了愿意成长了,我也就能积攒到力气去过好眼前的日子。请容许我暂且再陪陪她,等她一下下吧。
以上,与我一样处在相同困境中的人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