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沉浸在圈子文化的中国社会

沉浸在圈子文化的中国社会

作者: 不甘平凡的有志青年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14:30 被阅读0次

    普通民众人脉圈

    西方社会有契约文化,而中国有人情文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熟人社会。从字面上理解,人情社会应该到处充满人情味,而很多中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中华民族应该最有人情味的民族,中国社会是最讲人情的社会。

    而事实却是,中国是最不讲人情的国家,是最没有人情味的民族。社会的人情味应该表现在国家的法治上,表现在干坏事的人立刻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民众才能得到最大的人情保护;社会人情味还应该表现在社会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即使是陌生人也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然而在中国,恰恰缺失的就是社会的法治,缺失的就是人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爱。在中国社会人们看到的是,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和谎言,到处充斥着制假贩假,到处充斥着倚强凌弱,到处充斥着以权谋私,而对此中国的法律却无能为力。在中国,更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即使在地铁这样人来人往的地方,有人摔倒在地直到死亡,旁边路过了成千上万的人,也不会有人上前去关心一下。

    因此,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感到极度的孤独和无助,感到社会极度的冷漠,感到人们内心极度的自私。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是充满人情味的社会?

    所谓中国的人情社会,其实说穿了只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熟人关系网而已。对于家庭成员或者亲属,对于关系网里面的人,中国人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去帮助他们,而对于关系网之外与自己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中国人就表现出异常的冷漠,对于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往往视而不见。这种对熟人的热情,对陌生人的冷漠,构成了中国人情社会最典型的内容。

    要办事找熟人,早已成为每位中国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中国社会里,可以说关系就是人情,关系就是一切,所谓中国处处讲人情,其实就是处处讲关系。看谁的朋友多,谁的朋友权势大,谁的人情也就相应的要大,所得到的好处也就多。在社会上办事,要是没有熟人,即便你符合条件,符合手续,符合法律程序,也不会给你好好的办。总之,有关系什么事都好办,没有关系什么事都不好办。

    人情社会不讲法律,不讲规则,只讲关系。讲关系只能使用潜规则,而潜规则因上不了台面,所以只能在熟人之间使用,这样它的风险系数就要小得多。虽然人情仅局限于关系网内的人使用,但关系网外的人通过托人找关系,也同样可以买到关系网里的人情;而对于那些没有对等交换价值,或者付不出 人情价码的人来说,就得不到需要的人情。

    这种关系化了的人情,说穿了就是把社会的公共资源和权力,进行价格化而变成为了一种商品。因此,人情必需要用对等的利益或金钱来交换,即使是关系网里的人也不能例外。因为人情是商品,那些权势大、人情广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身居要职,手握重权的官员,他们自然就成为人情追逐的对象。

    人情本应该给人们带来快乐,然而在人情关系网下,中国人更多体会到的是人情所带来的痛苦。每个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中国的普通百姓要办点事情是多么的困难,明明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事情,却被搞得很复杂、很难办。芝麻大的一点事情,往往会把一家人都搞得人人精疲力竭、心力交瘁。

    比如,看病要给医生送红包,孩子上学要走关系,连学车也先要给教练塞上几包好烟。还有,到政府机关盖章、开证明、就业、谋职、升迁、做生意、拿项目、进行诉讼等等,那一桩那一件,不通过找关系、托熟人、上下打点,就能办好的?这就是中国人情关系网的特点。

    中国的人情关系网就如同是围城,困扰着每一位中国人。由于社会机制存在缺失,造成中国人的安全感极度的缺乏,因此人情扎堆成为一种精神取暖的方式。而且,人情作为制度的一种补充,成为中国人最后,也是最无奈的依靠。于是,中国人一边感叹着社会上人情的冷漠,却一边又抱怨着为人情所累。

    人情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不能承受之重,中国人人人为人情关系所累,人人痛恨人情关系。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总是对人情关系表示出情有独钟,为自己拥有那么点人情关系而沾沾自喜,而且总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权势,拥有更大的人情关系网,为自己将来托关系找人情提供更多的方便。总之,人情关系网困扰着每个中国人,让人又爱、又恨、又离不开。

    商业领域人脉圈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对人情关系更是又爱又怕,有时想离人情关系网越远越好,有时又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从人情关系网中寻求利益。人情与商道本来应该是一对矛盾,是水火不相容的天敌。毫无疑问,商业法则讲的是公平竞争,所有具有社会良知的企业,都希望在公平竞争的环境里发展;而人情法则讲的是对公平竞争机制的破坏,讲的是对商业规则的逾越。

    因此,按理说讲人情成不了商人,但矛盾之处在于,如果你只按照商业逻辑去做,而不靠拉关系讲人情,那么你就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当人人都在拉关系,如果你不去拉,就等于没有开始竞争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获得与竞争对手,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因此人情之困,让所有中国商人都无法完全按照商业逻辑来从事商业行为;人情关系与商业法则之间的矛盾,让所有企业家们左右为难。因为,无论你的企业产品如何过硬,企业管理如何的先进,也敌不过无孔不入的人情关系。于是,商业围着人情转,便成为了所有中国商人们最无奈的选择。

    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的老总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应酬于酒局与饭桌之上,身不由己的加入到庞大的应酬公关队伍中去。就这样,在商业领域里,不仅企业家被人情所绑架,就连商业最基本的公平原则也被人情所绑架。

    然而,人情的成本往往又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的统计,人情成本一般要占到企业总成本的30%以上。有些企业在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后,试图削减人情方面的投入,结果却造成了公司业务大幅度的减少。当企业不得已再次去做人情生意时,这时他们却发现,用于修补人情关系的成本,要比之前日常维护人情关系的成本要高的多。

    要维护好已经建立起来的人情关系网,钱是必须的,但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公司老总们还得记住每一位重要客户的生日、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一切有关他们可以收集到的信息。客户生日时需要问候;客户家里有喜事时要及时的送礼;客户喜欢名牌包、名牌表,你出国时得记住“顺便”带个限量版回来;客户喜欢打高尔夫,你得时不时的陪他去打球。

    虽然人情成本很高,企业家们为人情所累,然而有了人情关系网,企业干起事来就能顺风顺水。这就是为什么公司老总们,一方面总是在报怨为人情所累,但另一方面又不停的钻研人情的学问。因为一旦弄通了人情关系这一门大学问,老总们就能在商海中如鱼得水无往而不利。

    在人情关系的这门学问中,最体现学问的要数“圈子”文化了,“圈子”文化是中国人情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决定着人们所属不同的“圈子”,普通人群有普通人群的“圈子”,而那些所谓高端人群有高端人群的“圈子”。

    “圈子”是人情聚集的平台,是对人际关系网里的人脉关系再次筛选,是权力与利益之间建立的相互转换的地下通道,是地位和利益交易的载体。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老总们,即便付出高昂的费用,也要削尖脑袋进入各种所谓的高档“圈子”。

    在国内,高档圈子有各种等级的论坛、俱乐部、商会、行业协会等。要想进入这样的“圈子”,除了要缴纳不菲的会费外,还得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资产规模。比如有些著名的高端企业家聚会沙龙,每次聚会参与者的身份都有严格的限制,政府官员的级别要达到司级甚至是副部级,参加的企业家们的企业净资产更是被要求达到数亿元。在这些“圈子”里,除了标榜身份和身价外,它所承载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寻找和发现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并通过活动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相比这些高级别、专业化、地域化、行业化的圈子,EMBA以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也正在成为企业家们进入“圈子”的一种新途径。有企业家就坦言,读EMBA主要看重的是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好认识更多有用的人。然而,这种同学式的“圈子”文化由来已久,在中国古时候,同一年考上举人或进士的人被称为“同年”。

    在今后的官场上,同年的进士们就自动的结成了“圈子”,形成科举制度下特殊的人际关系网,彼此之间就可以互相提携、互相吹捧、打击异己、结党营私、徇私枉法。现在,很多干部培训班上的学员,也纷纷效仿起古人的做法,毕业后以同学名义搞成了小圈子,形成颇具封建社会科举的遗风的“圈子”文化。

    准确来讲,“圈子”是中国式人情关系与西方社交形式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集体性维护人情关系网的方式。而由于其具有身份对等和利益共通的特点,这一方式往往比单打独斗的找关系更具效率。圈子的能量令你的人脉关系不断地延伸和膨胀,它可以为你带来滚滚财富。而且“圈子”还能自动对关系网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圈子”对现如今的商人们来说,显得尤为的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浸在圈子文化的中国社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wh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