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梁其姿
本人是第一次接触医疗史方面的书籍,姑且写写吧。
梁(梁其姿,以下简称梁)在文章开篇提出了三个思考方向:第一点是最明显的,就是在19世纪中叶以来,因西洋医药的引进所引起的医学知识体系、社会医疗制度的变革。此时,中国在时序上走进“近代”。第二点事有关“近代”西方医疗史的发展背景。于此,梁希望说明西方的“近代”医疗制度的复杂历史因素是独特的,中国并没有类似的经验。同时,从西方启蒙的经验,梁简略地综合近年西方学者对这段包括殖民医学在内的西方“近代性”的批判,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取向的可能性。第三点是从第二点出发,我们如何更加灵活地思考中国“近代性”问题。
既然说到近代性、现代性,那近代范围?梁是按照中国历史1840来划定,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闭关锁国”的国门被坚船利炮的西方打开,西方以其先进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模式成为其他文化必须模仿以求进入更高的文明阶段。“因此,日本、中国、印度等国的近代历史,大部分是从“近代化”或“西化”的角度写成的历史。这一直到20世纪中期有关中国近代史史学研究的内容特色,也即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但是,传统中医近现代化是否也遵循这一逻辑?我们是否过分忽略或低估了中国在19世纪以前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近代性”?
关于中国近代是“内在的变”还是外在的“变”,在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费正清认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而柯文主张在中国发现历史,认为中国的发展有内在的自身逻辑。但早期中国传统医学也不可否认的承认引入西方科学能提升中医知识及相关社会体制,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清末至民国,甚至到1949以后,中医界精英为了拯救被指为迷信落后的传统医学一直坚持所谓的中西医汇通的主张,因此中西医汇通不可避免的成为近代传统医学现代化的代名词。”
“中西医汇通方式把传统中医现代化的做法已经成为定居。”那近代意义上的西方医学是什么状况呢?“大致而言,西欧近代的卫生制度与医疗体系可追溯至17、18世纪之间的启蒙时代,也是封建制度日渐式微,国族成形茁壮的时代。”这个时期,随着基督教的改革,宿命论逐渐褪色,机械论开始对身体观产生深远影响。法国学者vigarello认为“近代的洁净观部分来自医学的论述,部分与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有关。”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强身健体经常洗凉水澡,从开始只注重面部和手部的清洁发展到18世纪对身体隐私部分的清洁成为重点,而这种洁净观直接影响了18世纪以来都市公共卫生发展的方向。从18世纪开始,法国政府将公共卫生作为政府的重责之一,每个区都基本上有专门医生监督疫情。19世纪之后,重点放在了用科学方法改善环境并制定卫生政策。但梁认为“从19世纪初开始,西欧主要国族的都市公共卫生发展快速,无不与科学、政治理念、资产阶级兴起等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西方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注意,加之19世纪30年代全球性霍乱疫情蔓延欧洲,进一步加深了主政者对公共卫生制度的重视。除了对环境的改善、减少下层人生病死亡率,西方的公共卫生建设也加入医院制度的改革、医生训练制度与课程的规范化、药物管理与药剂师的训练速度。(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