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狐假虎威》这节课中,于老师的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知道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出感情是最难的,而于老师这节课的朗读指导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却又不着痕迹。
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必须以读正确为基础,课堂开始,于老师指名读课文,并进行正音和领读,朗读指导扎实有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以理解和创设情境为主,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画面。
片段一: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师:"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生:是跑的意思,可以换个“跑”。
师:“窜”有跑的意思,但是,这里为什么用“窜”不用“跑”?请查字典,“窜”到底是什么意思,看看它和“跑”有什么不同。
(生查字典)
生:“窜”是逃跑、乱逃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乱跑呢,还是逃跑?
生:这里是逃跑。
师:理解了,狐狸看见老虎来了,紧张不紧张?
生:紧张!
师:大家再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到紧张。(自读后指名读,生读得很好。)
这个片段的朗读指导于老师抓住“窜”字,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朴实而生动,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除此之外,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充满了趣味性,很符合儿童的特点。比如:“骨碌是什么意思?谁读懂了?能做个动作给我看看吗?”孩子对转动眼珠儿这个动作非常感兴趣,于老师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理解“眼珠子骨碌一转”,孩子表演,于老师读,趣味横生。再如:“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引导孩子说,师双手做拉喉咙的动作,……是什么拉长?说话用力,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表演“扯嗓子”,加之于老师幽默的动作语言,孩子不喜欢都难。在这样有趣的课堂上,孩子们自然能读得绘声绘色,课文自然也就学会了。而且这样的学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