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丛书成为一个县域一个时段的教育根本性书籍
走进新网师,才知道了“经典”和“啃读”对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职业,认识自我的意义在哪里;才知道“知性阅读”对阅读书籍而言是怎样的有效率;才知道阅读竟然还需要有阅读地图;才知道了“根本性书籍”对一个人的认知有着怎样的影响;才知道了“批注阅读”是一种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方法;才知道了“五大假设”是怎样为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导航引路……。过去缺失很多,而今正在起步!
知道了这些后,难道说从教近四十年,走进网师之前皆为虚度?所有的“感性阅读”都是徒劳?不是的!只是因为没有啃读经典而影响了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的进程而已。只要被打动,只要有行动,书中的一句话,一本小册子,一套丛书都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需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是我在20岁登上讲台时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尽管不知道它的出处,但可以说一直影响着我努力学习,不断学习。
山西省教育学院老院长,陈茂林教授《爱的驿站》系列丛书带着我一路铿锵行走在分管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行政管理之旅上,且成绩可嘉。在《教师阅读地图》里面提到,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我想,陈老的丛书不仅是我的根本性书籍,也成为全县教师认识教育的根本性书籍。
当我第一次拿到丛书的第一本《给老师的建议100条》时便感受到这本书对中小学教师的可读性和指导性。一个道理一个案例,浅显易懂,贴近学校生活的实际。于是,组织全县三千余名教师人手一册开始阅读。制定了为期一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关键是过程中的指导、检查、评比。一年中,读的最好的老师们竟然写下三万余字的读书笔记。老师们被书中的案例所指导,被一个个教育事理所点拨,通过共读形成共识。依据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出台了“定襄县中小学班主任行为规范”,使整个班主任队伍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接着陈茂林教授陆续出版了《给校长的建议100条》,《给家长的建议100条》,《给学生的建议100条》。我与局政教科的工作人员针对性组织全县校长、家长、学生认真阅读,反复阅读,组织召开相应的座谈会,研讨会,演讲活动,征文比赛,笔记展评等系列配套读书活动。
因为这项全县性的阅读活动真抓实读,校长、教师、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显性的进步,促进了县域教育工作的发展。
从阅读第一本书起步到整套丛书读完,历时近十年。因为扎实,因为坚持,因为有效,在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山西省县级中小学德育管理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当教师代表,班主任代表,家长代表,校长代表面对来自全省各地市县的教育局长,政教科长,校长代表走上发言席介绍自己阅读带来的转变与提升时,读者实实在在的经历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当与会人员走进校园看到那一本本翻的卷了边,圈点满满的小册子和认真书写的读书笔记时,他们被记者的采访语言是“看到与听到之前是真没有想到…”。
陈茂林教授的这套丛书应该不是经典吧,所有的读者应该都是“感性阅读”吧,但在那个特定的时间与环境里,这样的阅读确实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此时,我在想,对人产生影响的到底是书呢还是读书的方式?哪个更为重要呢?
文革时人手一本红语录,几乎是全国人民每天都要背诵,它对人的认知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如果说有影响,认知是转变了呢还是提高了呢?转变和提高是有区别的。
新教育要大家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什么不说成是共读共写共同实践呢?所有的阅读要落实在行动中才是有效的阅读。
如果能真正走进真正的阅读,确实是消除职业倦怠的好办法,因为,我的自我感觉就是这样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动自发呢?对做不到的又该怎么应对呢?
郝晓东老师在《新网师一周观察》中常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思考面对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回答不了“阅读是什么,为什么阅读,怎么阅读”这些个问题。而且,想问的问题,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越来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