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之光,薪火相传

生命之光,薪火相传

作者: 飞舞晨曦 | 来源:发表于2021-01-22 18:56 被阅读0次

        《齐物论》贵在物化,思想需要不断回味,多读原文是最好的感悟。与之不同的读《养生主》便轻松了很多。

        《养生主》顾名思义,庄子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做我们生命的“养”与“主”,教会我们安置我们那无处安放的灵魂。难怪古代文人进京赶考,都要随身携带《庄子》,以备不中时,宽慰自己那或多或少失落的心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前半句,入世的思维一定会感叹时间易逝,“逝者如斯夫”诸如此类。

          然而庄子却曰“殆已”,何出此言?是在为我们为有涯之生命里读书学习而开脱吗?那样就曲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实际上是为我们精神世界超脱。人如何做到少烦恼?因为知道的太多,烦恼反而会越多。在这个角度去理解,去体会,我们就释然了。

          紧接着庄子为我们例举了四个故事加以说明,人在不同的境地,需要有不同的修养,心态去面对周遭,方可实现精神上的解脱。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再经典不过了,以前只知道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地,却不知这个故事中却蕴含着这么多的内涵。

          庖丁为文惠王杀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屡,膝之所倚,……”其杀牛过程动作之熟练,可见一斑。当文惠王赞叹“技何至此乎?”,庖丁“所好者道也。”“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之止而神欲行。”可见其解牛技艺之高超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种境地与道合一,无需要再动用头脑的本能去运作,完全是“神行”,类似于我们的一种灵感,或者是“超高度的自觉”,达到如此境界,其他便“因其固然”,一切皆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它无需频繁更刀,能恰到好处的“入无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如此之高境界,庖丁“”每至于族,仍视为止,行为迟。”……

          谨慎甚微,不恃才,不傲物,回归最初的本心,初心不改,方得始终。或许拥有这份精神的修养,这便是养生之主。

        第二个故事,公文轩与右师的对话,单腿右师,不为自己外在的形象苦恼,自卑,诚然接受上天的安排,这种心态,超然于生命本身的外在。

        第三个故事,野鸡的生活“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貌似很艰难,然不求畜养于笼中,纵使那样不愁吃喝,不愁美味,亦不善矣。这是对于自由的精神追求,有时,我们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思想的牢笼,庄子,告诉我们宇宙万有,没有绝对的善恶是非,何必纠结于尘世中的那么多的是与非,解放思想,给我们精神归于自由,我们有手有脚,谁会拘泥于“樊笼”中呢?我们不能给自己画地为牢,解放自己的思想,打开牢笼,一定会有“就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酣畅淋漓。

        最后一个故事向我们述说了生死面前我们该持有的态度。有了前面的生命人格的真认识,不卑不亢,当死亡来临时也定会无所畏惧。

        它通过秦失,老子的一个好友,在老子的追悼会上的“不俗”表现,来表达得道之人情感的“遁天”。

          既然已经与道归一,就无所谓人间情感的宣泄,悲伤,哭泣是“忘其所受”“遁天之刑。”因为人有生必有死,有合聚终有别离,人之生也自然,死亦自然也。生命不光体现于支撑我们灵魂的那个皮囊,真正的生命还应体现于让我们永生的灵魂,精神的生命永远是亮的,而且无穷无尽。正若薪火相传,不知其尽矣!

      养生主定会让生命之光,薪火相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之光,薪火相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zs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