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对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界限是你在沙滩上画的那条不许别人越过的线。超过那条线就是你的极限。一旦突破极限,你便不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所以最好在达到极限之前,先设定界限。
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 接者就把钥匙拿走。你可以平静但坚定地陈述界限。你达到极限时,就已经没有那样的控制力了,也许你的反应会令孩子感到害怕,也许你会直接夺回钥匙,对孩子大吼大叫。
有时家长觉得设定界限很难。例如,经历多次流产、做试管婴儿或经历某些悲惨情况(比如另一个孩子过世)后,好不容易才生下一个孩子,父母可能会被那种幸福的奇迹所蒙蔽,因此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把孩子当神一样供着。
没有界限时,孩子不会知道你和其他人的极限在哪里。
如果你从小就觉得自己很重要,无所不能,别人对你有求必应,那么你可能从良好的自尊变成自欺。每个人都需要界限,以便有某种架构来支撑生活并学习和他人一起生活,孩子也不例外。
你应该养成一个习惯,通过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来划定界限,所以你应该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而不是说:“我以前告诉过你,你不能碰我的钥匙。”即使孩子仍无法理解语言,如此界定你自己也是家长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以后你和青少年划定界限时,孩子更容易听懂 “我需要你十点前回到家”,而不是 “你年龄太小,十点以后不该在外面逗留”。
你会希望你设的界限是有效的,所以不要发出空洞的威胁,很容易破坏孩子的思考流程,而不是帮他学习思考。而且,一旦他知道你的威胁可能是空话时,他就不会把你当一回事。
所以,你需要说到做到,不要心软退缩,而把钥匙(或其他东西)又交给孩子。孩子可能因此发脾气,你可以同情他因为得不到钥匙而感到失落,但同时要坚守你的界限,不给他钥匙。
面对婴幼儿时,你设定界限的方式是,把孩子抱离你不想让他做或打扰的事情。这样做时,你必须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在“宠坏”他。
例如,你可以说:“我不能让你逗狗,所以我要把你抱起来,离开狗的身边。”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你亲切但坚定的语气,以及你把他从正在进行的事情上移开,可以让他知道你不赞成他做的事。
或者,你也可以说:“我带你离开房间,是因为你不能在别人演讲时吵闹。”孩子可能听不懂你的话,但他会开始具体了解什么行为是合适的,什么行为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把玩具键拿来当武器,你可以不给他看,键盘是用來玩的,不是用来打人或乱扔的。接着你可以说:“除非你拿键盘来玩,而不是拿来打人,否则我要拿走啦。”如果孩子的不当行为依然持续,你就把键盘拿走。
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要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 “离开现场”的优点在手,孩子会学会认真看待你的话,因为你是言出必行的人。
当孩子大到你无法直接把他抱离现场时,他已经知道你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他会按你的指示做,就像以前你可以直接把他抱离现场一样。
如果孩子已经过了 “你可以直接抱离” 的阶段,你应该借由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他来设定界限,不要陷入理由之争。切记:你和孩子站在同一边。你们双方都希望彼此满意。
为了达到那个目标,你需要倾听及同理他的感受,包容他的失落感,学习何时该坚定立场 (例如,接近你的极限时,或孩子的安全或更常见的是,你担心他的安全己经超出你能忍受的范围时),何时该灵活应对(例如,长远来看改变计划或期望,不会危及任何事情的时候;你为了维持形象而坚定立场的时候;你想要操纵孩子,而不是理解孩子的时候)。
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与其说 “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画画的地方,这里有一些纸。
首先,界限是为了保护孩子安全。我们可以说:“在花园里玩,不要到马路上玩,因为马路上不安全。” 这样一来,我会顾及环境和其他人。家长划定界限时,常假装那不是在界定自己。
我们可能会说:“这个节日结束时,你必须关掉电视,因为你看大多电视了。”这样讲是在界定孩子。没有人喜欢被界定或被告知他需要怎么做,尤其是他认为自己不需要的时候。
在这个例子中,你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想看电视了,所以这个节目结束后,我会把电视关掉。”你可以界定自己,而不是对孩子(和你自己)假装你很客观,这样做也是对孩子的良好示范。你是在示范,你倾听你的感受,并从感受中了解你想要什么,按着就去执行。这是维持理智的关键。
你可能看过一些专家主张,孩子一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一小时不好,所以你告诉孩子他看太久了必须关电视时,可能会觉得你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孩子并不觉得一小时很久,所以你那样说可能会挑起亲子之间的矛盾。
所以,你应该界定自己,使用“我来设定界限,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希望你一直看电视,所以这个节目结束后,我会关电视。你想玩点别的吗?要不帮我一起准备晚餐?”
对孩子发脾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创伤,使他封闭起來,不愿沟通。所以,你最好知道自己的极限,并在你达到极限之前坚守界限。界限是别人停止行为的时候,极限是别人超越界限后,你情绪爆发的时候。
如果你发现孩子看了两个小时的视频或动画片后,你会失去理智,那么两个小时就是你的极限,你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前设定界限。界限对被设限的人有好处,也对设定界限的人有好处,我们不该假装。
如果假装你设定界限有合理的理由,你等于是在教孩子把真实的感受藏在合理的理由背后,那会导致沟通变得更困难,因为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擅长编造合理的理由,而不是表达感受。
除非你从一开始就习惯清楚地沟通,你也习惯谈自己的感受、聆听孩子的感受并认真看待孩子,否则你很难进行比较复杂的亲子对话 (例如谈性与色情、负面新闻、压力和感受)。
如果你为界限编造理由,即使理由听起来很合理,你也会陷入各种困难。“爸爸让我八点睡觉,为什么你说我七点半就必须睡觉?〞小孩会问:“谁是对的?〞其实你的真实想法是:“爸爸觉得你八点睡没问题,但我觉得不可以。今晚我希望你七点半上床睡觉,因为我想在八点开始工作,不受打扰。”
我们都需要诚实地对待孩子,这表示我们应该与孩子分享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假装我们没有任何感受。我们的感觉和个人喜好,无可避免会影响我们的决定 (例如孩子应该何时睡觉),我们不能假装个人感觉或偏好不会影响我们的决定。
同样,如果你制定的规矩看起来很僵化,孩子可能心生不满。例如,某个家庭中,长子有自闭症,他需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什么时候发生,而且事情一定要照那个计划发生,每天都必须一样。家长以同样的惯例和规则来教养后面两个儿子,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他们给老二和老三一些弹性,却不给老大,那“不公平”。
”如果你的教养方式那么僵化,不把每个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看待,他们可能会逐渐累积对你或兄弟姐妹的怨恨。累积怨恨也是在累积麻烦。
设定界限的经验法则是,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例如,孩子放音乐的声音很大,打扰了你。孩子沉浸在音乐中,不亦乐乎,你却开始烦躁起来,怒气冲冲。换句话说,你正在接近你的极限。这时你可以界定自己,描述你的感受,而不是界定孩子。你可以说:“我觉得音乐太大声了,我想请你调小声一点。”而不是说:“你的音乐太吵了,把音量调小一点。”
什么是理由之争?理由之争就是假装感受完全不影响,但对话持续升温,变成争吵。
大人:“我们得走了,因为我们需要回家做午餐。
孩子:“不需要啊,我们可以吃昨天的剩菜。”
大人:“不管怎样,现在都该回家吃午餐了。
孩子:“我不饿,如果你饿了,袋子里有苹果。”
大人:“你需要吃正式的午餐,我们现在要回家了,就这样。”
孩子:“哇(大哭)”
如果你发现自己常陷入这种争论,那是因为你可能以为提出一个牵涉到孩子的理由。现在是你吃午餐的时候了!”感觉比较好,或听起来不显得你很自私,但那不是你想离开游乐场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你自己想吃午餐。你摆出前面那个理由,反而给孩子大多的争论空间。如果是你想吃午餐,他无法跟你争辩那个事实。
摆脱理由之争的方法,是描述你的感受,说出你想要什么。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假装一切都是为了某个理由时,协商就容易多了。所以,请试着这样做:
大人:“我们得走了,因为我想吃午餐。”
孩子:“我不想走。”
大人:“我很抱歉,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一会儿。但是我现在不吃午餐的话,会饿得发脾气。我再给你两分钟玩游戏,然后我们就走。”
接着,你要坚持到底。
孩子获得倾听,感受也获得重视时,他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不会因为失落而发脾气,也更愿意跟你和睦相处,并学会发挥同理心。未获得足够聆听的孩子,要求则比较多。至于年纪很小的孩子,他们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所以你需要观察來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