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的人生输入的是什么样的软件?
每一个人,好比一台电脑。其实人与人的“硬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关键是“软件”,是思维。一生当中,孩子会被嵌入三套“软件”。
第一套软件,是家庭教育给孩子装的,第二套软件主要是学校教育给装的。
装的什么呢?装的都是我们要孩子做的。“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才能有个好生活”。
考上大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有幸福的生活,是这样吗?
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生存状况吧。为了生存,很多大学生“蜗居”在大城市中,为自己能“做点什么”而忙碌:毕业,找工作,跳槽,找工作,跳槽,继续找工作,继续跳槽……为了更好地生存。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寒窗苦读十几年,究竟为了什么?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帮孩子输入第一套和第二套人生“软件”的时候,是否想清楚了,他们的人生终极目标在哪里?他们用什么支撑自己的生命?他的人生该“立”在哪里?往哪个方向去?
第三套软件来自社会大环境。“落在大城市,拿着高年薪,住着大房子,开着高档车,手里钱够多,想买什么买什么……”有多少人心里想到幸福生活的时候不是在想着这些?金钱与物质享受,几乎成了幸福人生的象征符号。
为了得到这样的生活,必须挣足够多的钱,为了挣足够多的钱,得努力“做点什么”,做到这些才能“得到些什么”,得到这些,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就这样,一直马不停蹄地往前跑。
我们说,人生有“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作为父母,我们教育孩子关注的是哪个层面?我们是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后,是一个仅仅围绕着“生存”这个层次而忙碌一生的人,还是要让他话得有品位、有价值、有追求?
要想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而活?人生的宗旨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自己对生命的这些根本问题也没有很通透,更谈不上给孩子正确的答案。
身为父母,我们如果都不清晰活着的意义,孩子怎么能清晰?
如果人生没有方向,跑得越快反而偏离得越远,达不到目标不说,还浪费了宝贵的生命和时间,穷其一生也无法触摸到那份成就感和愉悦感,岂不可惜!
人生的终极目标与追求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但只要稍一归纳,就可以概括为两个词:快乐、幸福!没错!所有的生命来到这个世上追求的都是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
这一生不管你“立”在哪里,追求物质享受也好,追求精神富足也罢,甚至没有野心,什么都不求,最终都是为了获得快乐与幸福,为了“离苦得乐”。
快乐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幸福才是内在感受。每个人都会有恼、不开心、失望、彷徨、困惑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你是不是感到离快乐和幸福远了呢?要感受到快乐幸福不是那么一件难事,难的是在遇到不那么快乐幸福的情况下,在失落低潮时,在似乎看不到希望时,我们是否能一直具备与快乐幸福在一起的能力?甚至,还有很多人,当幸福快乐就在身边的时候,却感到莫名的圆乏感与不足,对途中美丽的风景毫不注意,只在乎到达终点时那一份精彩殊不知,他已与无数的精彩擦肩而过了,这岂非又是另一种“苦”一看不透人生的“苦”。
当我们站在生命的高度看生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苦”,也没有什么“乐”,所有的苦与乐都源于自己的理解、演绎和感受。
既然我们明了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与追求是快乐幸福,那么当你感到苦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走错了方向,这时候你就应该先停下来,跳出来看看这件事情,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只要我们能够看透人生不过是一场自我修行的体验之旅,放下各种已经求得与求不得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你就会发现其实幸福和快乐就在我们心里,生命本来就是美的,绽放的,丰富的,快乐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必要补上《人生第一课》。明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活好每一个现在,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走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大道上。
活法:让孩子“倒”着活!
既然快乐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那是不是从出生一直追求至生命尽头才能追到?当然不是。既然快乐幸福不是到生命尽头才能获得,那我们有没有观照过自己在人生路上是不是都时刻追随着快乐、幸福这一宗旨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分别在追寻着什么。
当今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人30岁之前为“做些什么”而努力,我们想想自己30岁之前都在忙什么。上学、考试、学技术、找工作、换工作……一直为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忙碌。
30岁到40岁,大多数人的人生主题是“得到点什么”。为了得到的多,所以要更拼命工作。很多人希望自己的房子再大一点,车再好一点,社会地位再高一点,为了拥有这些不断奔波,但是得到了这些就真的拥有快乐、幸福了吗?能同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的夫妻还少吗?为什么名车豪宅都有了,幸福指数反而大不如从前了呢?
40岁到50岁,人们在为“成为什么”而努力。成为有钱人,受人尊重,是很多人努力的目标。以为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50岁以后,体力精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对自己并不满意!于是开始焦虑,想要最后搏一把,可猛然发现自己有好多地方不足够,千疮百孔,就开始打补丁!到头来,空悲叹,人生留下诸多遗憾。
在这样的“活法”中,大部分人一生都忙忙碌碌地在做些什么,为得到点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都是在围绕着“生存”层面打转。做了多少与人生的终极追求与宗旨不相关的事?当自我精力不足的时候,又该打什么样的补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注定通往“失败”的生命成长路径,因为你会发现不论做到什么,都有更好的没做到,不论拥有什么,都有更多更好的没有拥有。最后等老了,才开始想自己要成为什么,可是大势已去,人生空余诸多遗憾而已。既然这样正着活,活不出生命的精彩,那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活法,“倒”着活一回!
如何早一点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成为那样的人我要得到点什么?为了得到这些我要做点什么?我做的事情是不是都跟我最后的“成为”相关?我做了哪些跟这个“成为”不相关的事儿?是不是跟这个“成为”相关的事好多还没有做?如果经常这样问自己,我想人生会活得更明白,更通透,更无憾。
我们的孩子还小,完全有机会明明白白活一辈子。作为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找到方向,让他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走什么样的路,他的一生该如何活,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来。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引领这个孩子在前行的路上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助梦想拥有人生规划,在规划中让人生更丰富、更圆满。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要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还要让孩子知道要拥有这些能力和知识,每一个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这既是在帮孩子规划人生,更是在引导孩子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从五十岁时的那个目标开始,具体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很清楚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离心中既定的那个目标更近一步,就会充满喜悦感和成就感。每天都带着这样的心情愉悦地生活,即使最终没有成为那个他想成为的人,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有缺憾,因为每一天他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西方有句遮语“如果人从80岁倒着活的话,人人都可以成为上帝”。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早一点做人生规划,设定好人生目标,然后从现在做起,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有规划的人生是版图。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让他们体验和经历,享受生命的幸福和快乐。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引导孩子“换一种活法”。让他们的一生活得有追求,有“魂”,有方向,引领他们活明白,活通透;带领他们参透人生的终极目标,带着一双寻找幸福和快乐的眼睛和一颗感受幸福快乐的心去生活,无论“荣”与“辱”,无论“苦”与“乐”,他们都由心而生去连接每个当下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既“通宗”又“通途”。“宗”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一幸福快乐;“途”就是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当下,都在朝向幸福快乐的路上,不偏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