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在雪球社区里面做了个悬赏提问:学区房真的很重要吗?
然后各路英雄好汉在评论下展开了讨论,有很多人持普众观点。我每一条都看过了,觉得很能理解。也有很多小伙伴提到的观点和视角非常有洞察。
但这些都没能改变我对学区房这个现象最初的看法。以下是我的题解,均为个人观点。
我们先破一下题——
不是教育很重要吗。
不是学习环境很重要吗。
不是学校教育很重要吗。
而是学区房很重要吗。
然后我们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此决策在同一个城市,你说山区的房子和城市的房子哪个重要。这没有啥讨论的意义。
而学区房这个现象的存在,就是因为大家列举的这些理由了:学习环境(接触的同学、老师、学习氛围)、人脉、优质教育资源、离家近。(还有投资价值。但如果前面几点可以证伪,那么投资价值的逻辑就有问题。)
&.为了得到学习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目的是更好的教育。
但是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更多是主观感受。好的教育和学区房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最多只能说,学区房能够提高一些得到好教育的几率。
学区房≠>好教育
好教育≠>学区房
&.为了得到好人脉,目的是混得更好。
能认识牛逼的人最大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牛逼。我小学读的就是一个工人子弟校,你们懂的,家长们98年的时候该下岗的都下岗了。我的同学大部分读了职高,和父母一样还是底层市民。高中我读了市 Top5 重点,实验班,开始认识一些“中产”家的小孩——父母做生意的,当小官的。大学我进的省 Top4,实验班,金融全国 Top3 的高校。这时候能认识一些“非富即贵”了——有在福建有几块地、庄园的,有在江浙有几百个平方的商场的,有家里全是教授的,有毕业就进了联合国的。
靠自己的成长得到的赋能和靠父母安排来的“好运”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其实,自己牛逼也没用。靠房子和靠自己,都改变不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思维、性格、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的塑造。这些才是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
评论里面也有提到,重视优质教育资源是就是为了阶层跃迁。然而我觉得大部分的阶层是无法跃迁的。好教育最多能更好的继承本来的阶层。能跃迁的那是极少一部分人,而这一小部分,连阶层的限制都能打破,还打破不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限制或者说环境的限制吗?
拼命买学区房,不如自己向上多爬个阶层吧。也就是GT周说的那种鸡血家长,而且是全方位的鸡血。
&.保底心态我完全同意,就算知道可能没用也想努力为子女争取的心情我也完全理解。
&.好学校的教育就真的好吗?
我们国家一本当中的 Top10 大学真心还是值得拼命考进去。这些学校不仅是父母的筛选器,也是个人智商、学习能力的识别器。能进 Top10 学校的孩子成才的概率很高,但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本来就是“才”,才选择了这个学校。
但这些学校的教育就真的是好的教育吗?大多数人觉得这些学校好的动机还是觉得进去了就能混得更好——一种功利性动机。
何况包括 Top10 在内的众多高校愈发不能提供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需要的人类素质和劳动力资源。这种功利性动机的结果不一定会好。
如果排除掉功利性动机,那现在的教育可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的教育能通过买学区房去追求吗?
&.学区房可以赚市场情绪的钱,但是理念不合的钱不赚也罢。
不过我真不敢劝别人不买学区房,我只是说我自己不买。因为我动机不在这儿。从自身家庭情况和教育理念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所以就当我是放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