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因其对未来的洞见和有画面感的描述,我全文收听了2次、阅读了1次,每一次阅读或收听,都让我对书里描写的未来的世界更有被带入感,这本书用12个动词描述未来的世界,对于帮助了解中学生的未来有些帮助,知道了未来的世界什么模样,也就知道从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准备。
形成,所有的事物都在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分崩离析,生物的进化已是我们熟知的过程,机器、软件、设备、互联网、物联网其实也在不断进化中,不断升级更新中,你的手机过几天就提醒你系统更新,你经常使用的app会提示你又完善了什么新功能,补充了什么漏洞,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进化中,所有人,包括你我,面对不断升级更新,只能被变为菜鸟,而且永远是菜鸟,与你的各种原始身份并没有直接关系,不是因为你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不是因为你年轻没有经验,仅仅是因为你所处的这个时代。千万不要再对孩子说什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你和孩子在这个时代都是菜鸟一只。而孩子的学习能力多比我们强,如果说菜鸟也分级别,孩子一定是比我们更高级的菜鸟,始终记得在孩子面前保持一份虚心。
知化,赋予认知对象认知能力的意思。人工智能绝对是自省高手。古语说,每日三省吾身,说的是总结反省,可以让一个人成长进步。人工智能远比人类会自省,它的自省,不限时间,无需睡眠。可以知化些什么呢?比如音乐,打开虾米音乐,你喜欢收听抒情钢琴曲,在收听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为你推送的曲子都是你喜欢的,app似乎比你还懂你,是你赋予了app对你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中学生在偶尔听到自己不喜欢的音乐之后要立即将其在历史记录中删除,因为她要矫正app对她的认知。现在还可以知化洗衣、购书等,把衣服放进洗衣机,它就会根据重量选择进水量,你经常购买心理学的书,在推荐中就更容易出现心理学的著作,你在这个领域里可以拿到的资源也就更多。未来可以知化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可能,对面的机器人女朋友根据我的饮食喜好、生活习惯等,比我自己更懂我自己?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没有削弱人类国际象棋选手的水平,反而可以帮助人类称为更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书里说,我们想要的其实不是人工智能,想要的是人工智慧,这些机器可以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
作者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第一种工作是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比如汽车的生产制造;第二种是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比如搜索某个字符,无论你有多么聪明,都无法像机器人一样迅速给出准确答案。第三种是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据说到2050年,薪资最高的行业将依赖目前还没有发明的自动化技术和相关机器。第四种是(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随着逐步熟悉,也将被机器人取代,下一个循环接着开始。作者说,这不是一场机器人和人类的竞赛,是一场机器人参与的竞赛。
流动,计算机时代的第一阶段是层级分明、秩序井然,有桌面、有文件夹、有文件。这也是我熟悉的计算机的模样,习惯于对同样的任务进行批处理;第二阶段进入数字时代,引入网络组织,通过超链接联系起来的数十亿个页面,这种结构不再有层级、是平等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第三阶段的基本单位是流、标签和云端,大家希望及时互动、立刻答复。存储的文件、信息都在云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起在很多年前的百度云,当时没想着怎么用,后来有了云笔记、icloud才知道原来我们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目前网络上大量的、免费的各种资源,那我们要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信任、比如注意力,这就是云端经济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不断强调要有时间累积,参加阳光.陪孩子过高三打卡活动,因为时间的记录无法被替代。有8个比免费更好的特征:1、即时性,电影首映式、新书发布会都走的这个路子;2、个性化,前几年我学过的形象色彩顾问,就是服务每个人的特点的,听搭配课可以免费,但为你搭配需要收费;3、解释性,软件可以免费送,但软件使用说明书可以卖个高价;4、可靠性,没有时间去承受假货风险,所以买东西我愿意选择大商场,更可靠、放心。5、获取权,无需承担保存、维护费用,只管使用。6、实体化,所有的微课都无法替代线下的真实感受,线下的工作坊、成长小组是必须的。7、可赞助,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各种打赏都是可赞助的例子。8、可寻性,其它7种都适于创意作品,可寻性适用于所有作品,就是可以把你喜欢的书、电影直接推荐在你的面前。比如我想总结适合高三家长读的书、看的电影、午餐时播放的家庭背景声,这些其实都是把家长需要的东西直接呈现给他们,避免他们掉入信息的汪洋中。
传统的书和电子书的区别,传统的书页、版本、介质、完成度都是一成不变的,电子书的书页、版本、介质、改进都是流动的,流动的4个阶段包括固定、罕见;免费、无所不在;流动、分享;开放、变化。这4个流动阶段适用于所有媒介。
屏读,文字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平板电脑的像素中,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其中的观念并不突出,却和方方面面连接在一起。以下4件事情将发生,1、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中学生只需要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了,总有人会和你一样,总有人会懂你。2、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3、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4、全面、完整、收录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一本网络化的书,是没有中心的,并且到处都是边缘。一本书,就是一种注意力单位。此外,阅读变得社交化,阅读时记录的笔记随时分享给他人。
不远的将来,我的一天生活将是这样,早晨醒来,还没下床,开始屏读,通过手腕上的屏幕查看时间和闹钟,浏览重要新闻和天气情况,在床边的一小块屏幕上查看来自朋友的消息。(现在这些功能由手机来完成)走进卫生间开始洗漱,同时屏读镜子上最新图片——朋友发来的炫酷照片(机场卫生间类似)。在衣橱柜门上,我屏读到红色袜子和我今天的鞋比较搭配,适合今天我的好心情。在厨房,我一边屏读新闻全文,一边屏读我喜欢的麦片、牛奶被在冰箱的哪个位置。孩子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屏读,因为要送他上学了。在汽车里可以继续屏读,但无需我自己用眼睛看,屏幕可以为我大声朗读。当然在汽车上也可以屏读到今天的交通状况,我可以选择一条不那么堵车的路到达学校。终于到了办公室,刚走到门口,所有的屏幕就都认出了我,椅子调整成我喜欢的角度,电脑从我上次暂停的地方重新开启。紧张忙碌的一天结束后,下班在户外慢跑时戴上增强眼镜。除了可以看到路线,还可以看到心率、代谢统计等数据。晚饭过后,家庭的每位成员都在屏读,孩子在屏读作业,妻子躺在床上望向天花板正在屏读喜欢的电视剧,我在屏读最新经济发展论文。大家彼此看不懂对方的屏读内容,但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屏读的内容中。现在大家都在玩手机,每个人喜好的都不同,你拿别人的手机玩,感觉不适应,别人也不喜欢你的手机,这就是屏读的雏形吧。
使用,向使用权靠拢逐渐远离所有权,从“拥有你所购买的”到“使用你所订阅的”,有5个科技发展趋势发挥了促进作用。1、减物质化,我们逐渐可以用更少的原材料制作出更好的东西。2、按需使用的即时性。3、去中心化。现在,我们正处在长达100年的伟大的去中心化进程的中点。4、平台协同。5、云端。从所有权到使用权,想到了租车业务,想到共享单车,这些都是从所有权到使用权。我喜欢这种想用时就在手边,用完即弃的方便。
共享,在协同工作中,越早开始共享,成功和收获就会越早到来。我想尽快把我学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型、内容共享给阳光团队以及山西高考联盟成员,还有一个可以共享的点,那就是我作为咨询师、作为家长失败的地方,其它家长可以引以为鉴。
过滤,传统上其实也有过滤,父母帮助帮我们过滤留下好东西,不同的媒体节目帮我们过滤,身边的朋友帮我们过滤,我们自己的喜好也会帮助我们过滤。过滤的结果就是个性化定制的出现。我喜欢的酒店风格、我能承受的价位,我的身体需要什么类型的维生素……从人类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从内容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是人类的注意力,我们的注意力是唯一有价值的资源,是每个人无需训练就能产出的资源,注意力流向那里,金钱就到了那里。
重混,经济学家认为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增长来源于重混。过时的歌曲被重混后可以再度成为流行音乐,美国影片被改编成朔州方言后可以被更广泛传播,文字可以被重混,图片可以被重混,在小姑娘脸蛋上的小猫胡子就是重混的结果,视频也可以被重混。此段内容对我自己的启发是,罗列自己目前拥有的资源,按照4D中的橙色特质,将其重新整合,就会发生巨大力量,比如体制内的工作和斜杠咨询工作。
互动,一年前我还说弹幕的坏话,感觉留言太垃圾,没什么营养,而且占据20%的屏幕,影响视觉感受。但在前不久刷《欢乐颂2》的时候,深夜里,看着弹幕上飘过的字符,好温暖,也好开心,好像有一大拨朋友在我身边和我一起刷剧一样。音乐、画面、对白,都有很多共鸣,自那时起,我才更正了对弹幕的评价,其实,那时弹幕已经流行很久了。如果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是你一个人的狂欢,那距离它的终点已经不远了。当然在书里强调的是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人在其中的感受却是完全真实的。这也容易理解孩子们喜欢玩的类似于我的世界的游戏了。2050年我们将用整个身体和所有的感觉器官与我们的机器进行交流。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可以与之互动的事物。拓展将遵循3个方向推进,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作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互动发生的区域将会继续向我们靠近;最大程度的互动会要求我们欣然融入技术本身,技术成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能够扰乱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平台是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是第二个平台,虚拟现实是第三个平台,但不需要头戴式显示器。
追踪,今天我使用一款app追踪自己的学习时间,在一整天里,没有其它任何事情打扰,学习的总时长不过240分钟,这仅占了我醒着时间的三分之一,其它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被消耗了。这个结果让我蛮惊讶的,我以为自己学习的时间远比4个小时多的多,但数据告诉了我真实的结果。
提问,讲的是维基百科的案例,汇集了普通人的问题,汇集了普通人给出的答案,形成令人不敢想象的经济规模。在这一点上,我想说的是,没有答案为你现成准备,需要你自己通过提问不断探索,接近事实真相。比如此前我在讲李开复在大学转换专业时,网络搜索说李开复和奥巴马是同班同学,但后来查奥巴马是哈佛法学院毕业,而李开复并未进入哈佛读书。这些信息需要自己提问,并自己搜索答案。我还买过一本《学会提问》的书,回朔后赶紧阅读。
开始。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夜晚的照片上,骚动的城市群中,耀眼的灯光勾勒出这片黑暗土地上如同有机体的图案。城市边缘的灯光逐渐变暗,只留下细长的高速公路与遥远的城市群相连。向外发散的灯光道路就像树突的形状,城市群就像神经节细胞,高速公路则是向突触所在的位置延伸的神经细胞轴突,城市就是全息圈的神经细胞,我们身处其中。未来30年,全息圈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前进,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很幸运。
我的启发:
一、注意力是最最宝贵的资源。
这句话不是第一次听说,一年前就知道了这个说法,但是践行得比较少,正在缓慢保护自己注意力的过程中。
二、放弃掌控,随顺生命之流。
在一个巨大的全息圈中,个人力量微不足道,逐步放弃掌控,顺势而为,是最佳选择。
三、书里的一些内容是交叉的,举例多为美国案例,我还没有理清逻辑关系,还需继续细细消化吸收,才能作为给中学生和家长讲课的素材。今天先初步整理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