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卫填海新说

精卫填海新说

作者: 行走的中国 | 来源:发表于2024-06-01 23:49 被阅读0次

精卫填海新说

“精卫填海”是神话传说吗?不一定,也许是人类失落的上古文明。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最早记录。《山海经》是一部伟大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巨著,有专家学者甚至认为,它很有可能记载的是我们已经失落的史前文明。

1993年美国有个著名的电影叫《侏罗纪公园》,描述的就是恐龙主宰地球的时代。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晚期,亚欧高原还是森林茂密、水热丰沛的大陆,各种各样的恐龙在海边嬉戏,翼龙在湛蓝的天空展翅飞翔,体型巨大的雷龙在茂密的森林边食草,而陆地之王霸王龙在追逐其他动物......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规模更大的造山运动已经悄然发生,这就是燕山运动,这一折腾又是上亿年,地球运动使海水缓缓后撤,北方的唐古拉山率先隆起,太行山开始发育形成。

频繁的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面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约在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太行山的形成不仅涉及地壳的运动和地质变化,还包括了海水的进退、地层的沉积与变质等多个过程,这些过程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太行山地貌。

在太行山的西麓,这是我们晋东南人从小生长的地方,我们现在叫太岳山,在它的山脚下,从南到北,诸多山峰一字排开,而今天所说的精卫填海,就发生在长子县的发鸠山,也是浊漳河的南源。

浊漳河吸收太岳山的精华,形成了众多的溪流,这样就形成了北西南三大支流,滴滴溪水汇聚成为浊漳河的源头,缓缓的向东流去。亿万年前,太岳山西麓有一个大湖,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波澜万丈,终于在3000万年前的一天,清清的湖盆再也承载不住这山高水长,他们先是向西在一个叫龙门的地方切开吕梁山的南端,向西流入黄河,这就是汾河谷地。

而在太岳山的东麓,辽阔漫长的太岳山,孕育了浊漳河的源头,造就了史前又一个巨大的古湖,后来湖水溢出后,露出了地面,这就是上党盆地。太岳山(霍太山、太山)四周的河流,愉快的向东流淌,历史悠久的浊漳河流入黄河的同时,从未忘记向东挖太行山的墙角,并给清漳河暗送秋波,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河的。所以说燕山造山运动的兴起,不知道是漳河的蓄谋已久,还是黄河没有把握好机会,亦或是太行山网开一面,终于在一万年前的某一天,在划分河南,河北的地方,他突然向北转了一个180度的大拐弯,抛开了从小就是发小的黄河,掉头向东北而去,这一去是决绝的,从没有回头,一直冲向了渤海海滨,最终成就了海河,浊漳河和清漳河在华北完美的汇合,他们一路欢唱着冲出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

2024年5月4号和5月11号,为了深入探究精卫填海的传说,我分两次,分别来到了长治市长子县发鸠山、精卫湖、仙翁山,再次进行深度游,探究《山海经》里面提到的发鸠山和“精卫填海”的传说,与仙翁山里边木化石的内在的联系。

《山海经》里边提到的许多异兽,有些学者和专家认为,他可能是世界遗失的文明,因为在两亿年前,中生代的时候,有大批的陆生生物和海生生物,经过地球的地质运动,沧海桑田,绝大多数都埋葬在地层里面,但是只有少数的飞行恐龙幸存了下,比如翼龙在天上飞,它逐渐的变小,变成我们现在鸟类的始祖,精卫填海的精卫鸟应该就是翼龙的后代。

6500万年前的一天,风和日丽,云淡风轻,动物们悠闲的散步觅食,追逐嬉戏,上午十时左右,突然天际一片亮光闪过之后,随即蘑菇状黑云笼罩天空,火山喷发的岩浆喷涌而出,铺天盖地的涌来,铺满了整个地球表面,遮蔽了太阳的光芒,地表裂开,岩浆从地底涌出,熔岩流淌在大地上,燃烧一切,包括生物。同时,陨石如暴雨般坠落,无情的撞击着地球,掀起巨大的冲击波和火山灰,动物们惊恐的四处乱窜,天真的塌了下来,地球到处都是火海,遭遇了40亿年来最严重最广泛的破坏和混乱,动植物在这一天面临着极端的挑战,许多生物的群体陷入了灭绝的边缘。也就在此时刚刚发育的太岳山上茂密的裸子植物也被埋在地层里,成就了现在仙翁山上的硅化树化石。这就是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此次灭绝事件造成当时70%物种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

地球上的霸主恐龙作为白垩纪的主宰者,全军覆没,可以说,这一场灾难是恐龙的终结者,他们漫步全球的身影逐渐的消失在地平线上,生存的压力让他们无力抵御这场全球性的灾难,但是,极少数的飞行的恐龙和深海的生物有幸幸存下来,其中,鸟类就是其中之一。

白垩纪的最后这天,天际大火在灾难中摇曳不定,烟雾笼罩地球,整整1000年,千年以后,在灭绝的阴霾中,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灭绝事件虽然残酷,但却为地球的生态系统重建有了机会。在这一天结束之际,全新的生物群体开始崭露头角。哺乳动物,鸟类等生物逐渐的取代了恐龙的地位,开启了全新的生命演化方式。

生与死,毁灭与生存并存交织的一天,他时时在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地球的生态系统,微妙的平衡和持续的演化

2024年5月4日我们“文行天下”旅行小组四人登上了发鸠山,看到了精卫冢,想到了精卫填海的传说。又过了一个星期的5月11号,我再次来到了长子仙翁山、精卫湖,看看硅化树,也就是木石、砧木,它和精卫鸟就联系在一起了。

人类文明仅有不到5000年历史,《山海经》他所提到的这些异兽,如赤龙、饕餮、浊龙等等,很有可能就是一万年以前的恐龙的后代。事实上,世界的文明,从地球有生物以来,亿万年的折腾,使绝大多数的生物绝迹,但是翼龙的一只逐渐变成了鸟类,精卫鸟可能是其中的一只,他们的祖先目睹了地球的沧海桑田,因此,不断的衔发鸠山上的木石,(仙翁山和发鸠山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它都属于太岳山的东麓,在古代,他们是一座山),以填沧海,事实上,这既是神话,也是传说,更像是科学。

《山海经》中已多次提及发鸠山了,这座著名的山。丹朱时期,长子县境西部的发鸠山可能已因“精卫填海”的故事而传颂天下,闻名遐迩,至今山上灵湫庙、灵应候庙以及九窑十八洞的历史遗存仍可见到。

当年的发鸠山,现在还叫发鸠山。发鸠山又名发苞山、鹿谷山,位于长子县西侧,距县城25公里,属太岳山系。从现在的长子城向西走20公里就会碰上它。发鸠山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象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发鸠山东与上党盆地接壤,西与太岳山脉霍山相连,峰峦叠起,一望无际,逶迤数百里,景致奇特秀丽,清凉宜人,松柏苍翠。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当地人称为老方山,海拔1647米,山势矗立、婉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气冉冉。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古时源头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传说是神农炎帝为纪念其女儿女娃所建。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

发鸠山还有着另一个别名和美丽的传说。上古时共工和颛项争夺帝位, 共工发怒后头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断绝,天倾西北,地满东南。这“不周山”就是发鸠山。

千年古县长子不仅有优美的神话传说还有法兴寺、崇庆寺等古建,等你来探幽。

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精卫湖 法兴寺 仙翁山树化石 仙翁山树化石 发鸠山精卫冢 发鸠山九窑十八洞 发鸠山顶庙 精卫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卫填海新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gj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