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对外发布,要求央企切实防范合规风险。央企有三大税务风险点最常见:并购重组税务处理不合规、关联交易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日常税务管理制度不完备。
风险一:重大并购重组税务处理不合规
大部分央企在其并购重组过程中,基本符合了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重组的相关规定,可以享受递延纳税等税收优惠。但在具体实操环节,一些央企对并购重组中的税务风险不够重视,或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掌握不全、理解有误,很容易埋下隐患。
比如,乙公司是央企甲集团旗下100%直接控制的孙公司。根据集团内外部行政管理的要求,甲集团通过无偿划拨的方式,将乙公司股权无偿划转至自己名下,乙公司由甲集团的孙公司变成子公司;短时间内,甲集团再次通过无偿划转的方式,将所持有的乙公司100%股权划转至同一控制的子公司丙公司名下,乙公司成为新的100%控股的孙公司。独立地看,上述两步划转行为均符合企业所得税特殊税务处理的规定,但整体来看,两次划转间隔不足12个月,不能满足特殊性税务重组“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的规定,被税务机关要求补缴税款,给企业带来了风险。
风险二:关联交易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对于央企而言,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非常常见,其中,因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产生税务风险的例子也很常见。
一家央企下级子公司甲公司因无偿向关联企业划拨资金而受到了税务机关的调查。据了解,甲公司因经营需要而取得了银行贷款5500万元。2017年,因关联企业需要,甲公司将银行贷款中的2779万元转借给其关联企业,该笔贷款涉及的利息费用410.79万元,全部由甲公司承担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发生资金划拨等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集团内部非金融企业间的资金划转,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合规进行税务处理。否则,企业可能面临税务机关的纳税调整。
风险三:日常业务税务内控制度不完备
一些虚开案件的犯罪团伙利用央企的优良资质作为掩护,利用央企内部一些工作人员贪图私利的弱点,开展虚开违法活动的行为并不少见。央企旗下企业通过开展无实物流转的购销业务、介入其他企业已达成的交易业务、虚假劳务协议、虚假发票等方式实现虚增收入的新闻屡屡见报。
实务中,少数央企虽然没有主动虚开的意愿,但确实存在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增值税“异常抵扣凭证”的情形。发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央企集团子公司在日常的税务管理中,对财务票据的审核不够严格,部分子公司为了完成集团或相关主管部门的收入“考核任务”,在无实际货物交割的情况下“过票”,但并未被管理层发现。
央企的高管团队需要重视并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营改增后,包括央企在内的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已经不再是财务部或税务部单一部门的职责,业财税融合的特点日趋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和合规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由各部门各司其职地承担起应付的税务职责,是央企税务风险防控的有效措施。
同时,央企要加强对合同和发票的管理。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应重点考虑税务要素及税务风险,将税务风险的事后应对,转化为事前防范。央企要守住发票管理红线,对交易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全盘审核,避免不合规事项的发生。
像央企这样的大型集团企业,日常税务管理往往面临层级多、流程长、审核难以全面等问题。尤其是发票和凭证附件的管理,可能会因为人为操作失误、基层对税法不熟悉等有意或无意的原因,出现虚开增值税发票、接受异常抵扣凭证等税务风险。在金税三期和大数据管税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很容易就会被税务机关检查出来,轻则纳税调整、重则触犯刑法。
建议这些企业可以使用系统化的税务管理解决方案,自上而下管理并监控各公司税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如Hitpoint税务共享解决方案,就是一套完整的企业增值税管理平台,从开票、认证、合规、入账等环节着手,有效梳理企业税务流程、防范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漏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