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倩简历
缪倩,出生苏州,职业艺术家。199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 2013年开始学习油画。
那些细微又宏大的感动
广豪
缪倩少时的家,在苏州祖家桥附近,一座在苏州双塔边上的老房子。这栋老房子所在的老宅群落之前是个学校,她家就在这个颇有园林味道的学校里的一栋洋房里。
在祖家桥的园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缪倩小时候常常有事没事地爬上去,桂花开时采桂花,桂花没开时就坐在那里居高临下地看风景,或者纯粹在上面发会儿呆。秋天通常是在桂花的香气里度过的,到了夏天,她就离不开家边上的官太尉河了。在这条河里,这个小时候野性十足的姑娘,赛游泳,摸虾子,扔西瓜,留下过无比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条河安安静静的,却在水路的那头连着京杭大运河,相传古时苏州进京赶考的举子们,都是乘着摇橹船从官太尉河走向遥远的京城的。
2018《公园里的华尔兹》80X100
也可能是因为花香和河水的原因吧,缪倩对老房子的感情与众不同,细腻深刻。很多人喜欢画破旧的老宅,那些惨淡失修的老墙面,摇摇欲坠的屋梁,这些似乎带给人一种末世的沧桑之美。而缪倩喜欢画温暖的,有人居住的房子,不喜欢一个空心的城市,不喜欢没有故事的空间。我想,这和她丰富的童年经历有莫大的干系。
那栋老洋房里,缪倩住了20多年。刚结婚时,她曾经搬离那里,住过苏州相王弄,一离开老宅那里,她就觉得好像突然被世间的感动所遗弃了,离开了才觉得珍贵,人生都是这样。后来,她又搬到了青年宫那里,就是老苏州说的张士诚的皇宫附近,她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好像天光地气又来到她心里一样。
2018《一场秋雨》80x100
有了这样的光线和气息,终于有一天,她心里的那棵苗,冲破了屋顶。她辞去工作,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且提起画笔,像少年时跳入官太尉河的清清河水一样,勇敢地行动了。她隐隐地知道,有些事情,她必须去做,风细细微微地吹着,她静静悄悄地体悟着什么。
十分巧合的是,我的办公之地和缪倩的生活之地有着极大的重合,然而,让我汗颜的是,看过缪倩的画,我觉得我这么多年算是白活了,我和她相比,就像生活在单维空间里一样,如果说我目力所及的苏州,是上班下班,喝茶写字的话,她所看到的,听到的苏州,则像水墨和琴音能在空中晕染开来一般,五色五音,华光隐现。
2018《巷口换车胎》60X70
苏州的十梓街和大公园附近,是缪倩特别敏感的地方。在这里,有时候缪倩忽然会被一个人的背影或者二个人的闲谈打动,越是普通人越在她眼里生动。她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想象,就像她少时在桂花树上发呆一样,那一刻有一个故事会延伸到她的心里。别人可能一转念也就过去了,但是缪倩心里会过不去。比如,道前街的一个公交车站,有一个孕妇,对面是母子中心,驿站、母子、新生命,她心里又温暖又感动;比如她窗下有三个厨子经常会在那儿的冬青树边上抽烟聊天,她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总是对她微笑。她总是会发想,那个年纪大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呢,而年轻的厨师又在经历着什么样的爱情,她的画笔忍不住将这些绘画下来,她的画板,就像苏州故事的容器,温暖又灵犀。
2018《停在路边的铲雪车》70X60
很多人,必须生活在别处,才能发现生活的美,黄河大漠,塞北草原,幽谷深林,险境奇山。而缪倩跨出家门,她眼中就是美的世界,让人打心底羡慕。只有对生活用心的人,世界才会给予她越多。记得有个琴家对我讲,古人听琴,可以听出三次按弦之后的细微摩擦的声音,甚至是物理学上已无声波,归入心底的声音,而当代人却已经失去了这样的敏感。我想这样的敏感,对艺术家来讲却是必须具有的天性。缪倩是这个时代的幸存者,有时,她甚至还会被自家周边的那些树木所感动,公园茶室边上的一棵树在晚霞中,倔强地像天空伸出了它的枝桠,瞬间感动了她,她提起笔来毫不犹豫地画着。林荫路上停着一辆工程卡车,安静的氛围中,工人站在边上忙碌着,她又感到了有种新旧交融的冲动。
2018《走过同益里》80X60
一幅夜景图,里面有个名字叫做“镜花缘”的花店,昏暗的灯光,门外一个男子想着心事在抽烟,路上有窨井,有斑马线,也有牵着小狗的路人,一个故事的巨型的网,就在缪倩笔下安安静静地张开了。她说她不喜欢画旅游者,就喜欢画这座城市的人,我想在她心里,苏州的深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那里有很多密码和暗语在等着她。
读她的画,能读出有一种天真,有一张欢喜,有一种傲慢,那是对于苏式生活骄傲的傲慢,我特别喜欢,而且一点都不吃惊。因为从她家门口望出去,那里是周瘦鹃的故居,那是章太炎的楼台,还有叶楚沧的老房子,太多太多。这些所在,就像春天的绣球花香一样,让缪倩浸润在里面。艺术天生就该如此,好画家是熏成的,不是练成的。
2018《雨中施工》80X70
她从不考虑一幅画出不出彩,只是考虑自己喜不喜欢,看她的东西,感觉这座城市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在发生,真好。能感动的人,才是一座城市的主人。在一个到处是铁和钢的坚硬的世界,缪倩执着地画着非学院派的画面,她执意这么画,色彩的话,以温润为好;树木的话,以散淡的为好;灯光的话,以昏黄的为好;线条的话,以朴素的为好;语言的话,以缺损的为好;图式的话,以拙趣为好。如此等等,我读出来了,那是一种缓慢的、朦胧的、神秘的,纤细的,甚至是神经质的。但从中是不是隐含了对所谓当代文明的一种嫌厌和对苏式气息和古典生活的一丝苦苦眷恋?
2018《路口》70X80
和她相处久了,我叫她“植物型”画家。有些人绘画用脑子,有些人用智力,我觉得这些的“他们”是动物型的画家,而缪倩绘画用皮肤,用毛孔,用灵魂。她更像是她笔下树林中的那一棵,原生态,原生种,她脚下的地气和她体内的经脉相通,她头上的天光在她的心湖中荡漾。只要头顶有风掠过,树林中,就会发出那些细微但宏大的声响。
这样的画家,不可能培养出来,只能自己生长。
缪倩作品欣赏
2018《交谈》70X60
2018《紧急施工中》80X70
2018《民治路上的雪》80X60
2018《雪中的苏州公园》90X70
2018《有雪的大公园公交站》90X70
2018《隔壁在施工》70X 60
2017《即将竣工的金堰路》60X80
2017《买杯咖啡》90X70
2017《苏州园林 落地罩之美》90X70
2017《修车铺正在收摊》90X70
2016《雨中的五卅路》80X100
2016《雨中的苏州公园》90X70
2016《雨中的公园路人行道》90X70
2016《修剪树枝中》90X70
2016《苏州园林 网师园(1)》60X80
2016《苏州园林 厅堂之美(1)》60X80
2016《苏州园林 窗棂之美(2)》60X 80
2016《苏州园林 窗棂之美(3)》80X 60
2016《苏州园林 网师园(3)》60X80
2016《初秋的银杏》80X60
2016《冬日的大公园茶座》80X7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