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个大学同学在课堂上播放了美剧《lie to me》的一个片段,那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里,主角莱特曼博士靠观察一个犯人的微表情,破解出了犯人的同伙掩藏炸弹的地方,把一个爆炸案扼杀在了摇篮里。那节课之后,我们班上一大半的同学都开始追起了这部剧,同时,大家也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心理学的符号,最早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英文psyche。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始于1879年,至今也只有140年而已。在那一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因此,冯特也被称作“心理学之父”。
威廉·冯特发展至今,心理学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能说出立个心理学大师的名字,比如弗洛伊德,比如荣格,比如约翰·华生……而随着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越来越深化,心理学也细分成了许多领域,比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而心理学研究来研究去,最终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研究,这就是“认知”。
可以说,人类对于心理的研究,对于自我的探索,其实就是对于大脑“认知”的研究,而这本书,讲的就是“认知”。
从柏拉图的洞穴假设,到巴甫洛夫的狗,从华生的小艾伯特,到哈洛的恒河猴……人类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终归是围绕“大脑认知世界,然后进行反应”的过程来进行的;就像这本书中所说“心理学一直立足于对思维的探索”。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记得曾经读过一本医学发展的书,里面介绍了早期西方医学将“放血”作为一种科学的疗法,甚至用水蛭来治病。当时我就暗自庆幸,还好生活在了现代社会,知识的迭代更新让我们远离了这些骇人听闻的“科学”。心理学也是同样的,同样的经历了简单粗暴又原始的“心理治疗”时代,许多如今我们看来温馨又本能的感情,在多少年前,甚至是需要被“治疗”或者“克服”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感情,就是“母爱”。
在本书的第十五章,就用一整个章节来解析了“爱是什么”。章节从约翰·鲍比的研究结论入手,他将婴儿对主要照顾着的依恋分为三个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并运用实验结果,解析了这三种依恋方式,同时也解析了不同依恋方式的孩子,成人后对待亲密关系的区别。
如今,人们对于“母亲在婴儿期间,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这件事毫无异议了;然而许多年前,母亲是否要第一时间给予孩子需求反馈,都能够引起热烈的争论。
心理学就像众多社会科学一样,从粗暴野蛮向温和中庸发展着,从片面偏执,向综合全面进化着。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精力一个流派一个流派的分析研究;如果你对人类自我认知的过程和已经攻克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又难以啃下晦涩的学科论文;那么这本26万字的《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相当的适合你。全书一共分五个部分,从“认识、语言和思想、思维与大脑、社会、人性”等几个方面,全方面的阐述了人类社会中,心理学的各项研究。
在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有一句苏格拉底的箴言—— “γνωθι σεαυτόν(认识你自己)”;心理学,就是人类认知自我的学科。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而心理学,正是人类在“求知”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这么说来,这本书的书名真的是精准的不能再精准——《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不论你是想要治愈自己,还是想要挖掘内心,心理学都能够给你答案。而这本书,就是带你走进心理学的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