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时候去日本玩了两个星期,其中大部分时间待在东京、仙台这两个大城市。
按道理来说,东京的繁华才应该是大部分人对于日本的第一印象。但现在再回忆起来,真正让我产生“到了日本”的感觉的,都是在类似乡间田野、郊区神庙的这些地方,而不是东京的那些摩天大楼和琳琅满目的购物美食。
也许是受到自己喜欢的动漫的影响,在没有去日本之前,我脑海中对日本的印象就停留在鸟居、群山、寺庙、田野这些画面上。以至于在东京和仙台的那些天,也没觉得“这就是日本”了,感觉只是又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而已。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去巴黎旅行的时候:灰扑扑的天空、浑浊的塞纳河和脏乱差的巴黎地铁,完全不符合我对巴黎的想象。
尽管巴黎这座城市应该处处是值得浏览的独特历史,我最后只有在看到埃菲尔铁塔的那一刻才觉得,自己真的是“在巴黎了” --- 因为一座铁塔跟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并不大。
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明明我人已经在日本、在巴黎了,心理上却没觉得自己有“到”这个地方。我们说自己旅行是在开阔视野,实际上是在寻找和确认自己已知的意象,未必感受到了全貌。
做旅游攻略就是这种心理现象的例子,我们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只为了从无数个景点中挑出自己最想去看的那几个。如果单纯抱着“开阔视野”的心态去旅行,其实也不拘于一定要看到什么景点,一路上可以都是风景。
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一段话,大意是说人们发明出相机镜头是为了记录真实的世界,但发展到后来,镜头记录的却是经过人们解构的世界 -- 很多我们觉得好看的摄影作品,呈现出的并不是这个事物的全貌,而是经过了构图和光线的处理,表达出的一种“故事”或“情绪”。
我觉得我们在旅行时的心情,跟相机镜头的发展有相似的地方:在出发之前,我们就对旅行的目的地就已经有着自己的解读和想象;等身在其中时,心灵上的“镜头”会不由自主地切换到符合自己解读的角度,如果不符合,便会产生这个地方“不好玩”的感觉。
下一次再旅行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关闭”一下自己心灵上的镜头,说不定会体验到一个完全不符合自己想象、但依旧有趣的旅程。
相关文章:
经常旅行的人,都活成了什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