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 成甲老师《好好学习》
252--267
我们大多数人日常认识和解决问题是依靠直觉、个人经验、简单线性思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偏好。这种思维方式将导致:(1)我们无法发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大部分事物似乎是孤立的;(2)在面对超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经验范围的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关键环节并合理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学习临界知识的前期,我们要不断训练和掌握基本的心态和学习方法,速度就会很慢。可是一旦掌握了整个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学习能力就会大幅提升,你可以将跨领域的知识相互穿插借鉴应用,学习速度越来越快。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那具体怎么找呢?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例如TED演讲,如果只是一个演讲打动人心那可能是个人能力原因,如果很多演讲都能打动人,那背后很可能有规律。而对这个习以为常的事情探寻原因的好奇心,就是发现事物背后规律的第一步。有人就专门研究和总结了这个规律,写出《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样的畅销书。如果你以前就了解演讲的方法,那么你在看TED演讲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看,他在用‘坡道’技巧。”这就是发现了一个已知的规律在新场合中被应用的实例。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这是很多人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环节。例如一万小时定律,很多人只记住了结论,而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来自于对一群小提琴手的跟踪研究。但是知道了这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例如一万小时定律,往下分析是因为刻意练习,继续往下还可以延伸到生理学上的结论——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要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训练。同时,对于刻意练习的目的性,我们还可以与心理表征联系起来,只有构建提升心理表征,才能把练习从低水平重复提升到更高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