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高考移民,竟然还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高考移民,竟然还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 柴狗夫斯基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10:12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小柴

    近日,有人向深圳市教育部门举报

    称当地的富源学校

    存在部分“高考移民”考生

    事情的来龙去脉

    说来其实倒也有几分好笑

    据悉这批学生是来自

    著名的高考工厂:衡水中学

    他们原本已经将流程全部跑通

    各种手续也都办的七七八八

    只需坐等十来天后的高考即可

    可让所有人都万万没想到的是

    原本以为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的计划

    却偏偏在一次全市联考的模拟考试上

    栽了个大跟头

    如果有心细的读者

    一定可以察觉到其中的蹊跷

    一家只有25名学生

    能勉强挤进全市前500的学校

    却能在前十名的榜单上做到霸榜

    看来贵校的人才断层

    似乎大得有些夸张呢~

    这不,如此蹊跷的数据

    自然惹来了有心人的注意

    经过了一番调查

    其他学校的家长们

    在掌握到证据之后

    直接将事情捅到了教育部门

    结果也堪称惨烈

    被筛查出的这32名“外省移民”考生

    被直接取消了在当地

    参加高考报名的资格

    至于另一名当事方:富源学校

    也受到了被扣除本年度50%

    高中部招生指标的惩罚

    甚至连针对去年

    在富源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

    那9名尖子生

    是否有涉嫌高考移民的调查

    也已经展开了

    联系到2006年

    因为被认定为高考移民

    结果在已经入学之后

    依然被清华大学方面

    取消学籍的宋笑天事件

    此事的后续发展

    很可能会现向着更加

    令人感到叹息的方向发展

    也许会有读者觉得

    这群家长不好好督促自家孩子上进

    跑去坏人家好事

    岂非是损人不利已?

    嗯,关于这件事情呢

    我们可以来请教一下

    东北著名四大天王之一的莱昂纳多•刘能

    听听他的看法

    也有其他网友

    从别的角度对“高考移民”现象

    进行了一些分析

    不过话说回来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不少网友认为

    “高考移民”的根源在于教育制度

    那些遭受惩罚的孩子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受害者

    甚至还有部分网友发表的言论

    开始变得有些阴阳怪气了

    从这些评论旁边

    那爆表的点赞数量可以看出

    为数不少的网友们

    对于这种观点也秉持着支持态度

    不过有趣的是

    早在一千多年前

    这片土地上的各位先人

    就已经在科举制度上

    身体力行地实践过了

    今天这些网友们的想法

    公元605年

    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元年

    科举制度第一次

    在华夏土地上正式登场

    并开始取代曾经的举荐制

    但众所周知的

    由于我们的杨广同学

    天性浪荡

    还有那么一点爱折腾

    让大隋没过多久

    就完了犊子

    这也就导致我国的科举制度

    还是要从唐朝算起

    才开始真正发挥出历史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同学

    在看到那些科举考试

    选拔出来的才子们

    依次来到朝堂之上参加殿试时

    还得意地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可惜好景不长

    由于当时的科举考试

    用的就是如今网友们所倡导的模式

    “全国统一教材、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

    这也催生出来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

    将中原打成一片焦土之前

    北方平原一带

    无论是文化氛围

    还是经济发展程度

    都远远超越了南方

    正是因此

    自从大唐开始靠科举

    来选拔官吏之后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没过多久就变成了

    清一色的北方人

    甚至在有些年景

    当期的新科进士们

    干脆就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同乡

    这种情况

    不但会引起民间的不满

    也会为帝王们

    带来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

    古代的读书人圈子往往不大

    基本上多找几个老师、同窗联络一下

    一个省的儒生们相互之间

    总能攀上点关系

    这样一来

    只要在朝堂上

    来自同一个地域的官员

    占比太多之后

    他们必然就会开始形成

    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能量蓄积到一定程度后

    甚至可以经常和天子

    掰掰手腕过过招

    正所谓穷极思变

    为了保证自己身为天子的尊严

    皇帝想出来了一个天才般的想法

    从此以后科举的进士名额

    实行“按需分配”制度

    也就是“按皇帝老儿的需求

    进行强制分配”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通过行政手段

    对于科举录取的强制干预

    最早见于唐武宗会昌五年

    “其国子监明经,旧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请送三百人;进士,依旧格送三十人;其隶名明经,亦请送二百人……金汝、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

    (引用至《中国科举史》)

    诶,有没有和如今的高考

    各大高校对不同省份

    分别制定录取名额的操作方式

    有些相似之处啊

    (2017年数据)

    其实放到今天也类似

    在全国各地域经济发展

    依旧不均衡的前提下

    采用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

    那无异于是让祖国中西部的学子们

    从此彻底无缘于高校

    (当然,各省市名额的多寡

    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唐朝已经开始出现

    为各行政区域分别进行

    科举名额调配的措施

    但必须注意的是

    唐代的这种调配政策

    是会根据朝堂上的政治斗争

    经常变动的一项浮动政策

    各地的进士名额

    往往与所谓的公平原则无关

    绝大部分要靠皇帝的心情去分配

    要是今年岭南那边

    来了几个官话不标准的进士

    用圣上听不懂的方言叽里呱啦一通

    得,明年岭南的进士名额

    说不定就得缩水一大半

    这种情况

    一直持续到了北宋时期

    随着一场“凭才取士”

    与“分路取士”的著名争论

    才终于得到了改善

    公元1066年

    司马光写了一篇《乞贡院逐路取人状》

    指出在当时每年的科举考试

    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已经对朝廷的威望造成了极大危害

    “然而天下发解,进士到省,常不下二千余人,南省取者,才及二百。而开封国学锁厅预奏名者,殆将大半。其诸路州军所得者,仅百余人尔。”

    (引用至司马光《乞贡院逐路取人状》)

    司马光指出

    朝廷每年给全国开出的

    两千多个进士名额

    但光是开封府一带的士子

    就能占据掉大半

    整个江南一带也才两百多名

    其余天下诸省全部相加

    甚至只有区区百余人

    也正是因此

    他向朝廷号召要“分路取士”

    用今天的大白话讲

    就是要皇上出台新规定

    给各省市强制分配名额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

    司马光先生还创造性的提出

    要为考生试卷“糊名”等措施

    防止主考官徇私

    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不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

    “凭才取士”派却并不买账

    一方面欧阳修认为

    只有“全国统考”才能为朝廷

    选举出天底下最优秀的人才

    给各省强行分配名额

    势必会导致那些偏僻的穷乡僻壤

    由于人才比名额还少

    最终导致大量“滥竽充数”之徒出现

    另外一方面

    身为江西庐陵人的欧阳修

    自然也有着一份自己的私心

    在他看来

    开封、江南等地文脉源远流长

    书香世家也是层出不穷

    如果说这些地方能出数万名才子

    朝廷从中择优录取千名

    也已经是接近百里挑一

    而塞外苦寒之地

    扣扣搜搜勉强凑出

    百来名粗通文墨者

    朝廷还要从中挑取十人

    也不过是十里挑一

    已经占到大便宜了

    如今司马光一派

    还想要搞“分路取士”

    岂非是进一步让江南等地

    变成千里挑一的科举地狱

    还显然会大量催生出

    故意去边缘省份“冒籍”参考者

    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虽然两派人各执己见

    但公平性的提升

    毕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

    最终在公元1099年

    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分路取士”派孜孜不倦追求的

    固定解额制得到了正式的确立

    在这之后

    科举制度的整体框架

    就基本已经确定了

    而到了明代

    由一场著名的“南北榜”事件

    又一次证明了“全国统考”的弊端

    到了清朝

    在吸收了历代的经验教训之后

    科举制度的完成体

    “分区定额取中”模式

    终于彻底确定下来

    并给如今的高考制度

    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起码从公平性而言

    如今的这种模式

    已经是我们老祖宗

    摸索了一千多年后

    所总结出的最优解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既然如今的高考制度

    与当年的科举制为了维护考试公平

    采取的手段如出一辙

    那么如今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现象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

    自然也同样存在

    当然,那时的人们对这种行为

    有着另外一种称呼:“冒籍”

    唐朝诗人王维

    就是一名典型的“冒籍”考生

    他的籍贯原本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市)

    却跑去录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参加考试

    从而在19岁就一举考中进士

    用我们今天的话讲

    这就是一位妥妥的

    从外省偷跑到北京

    参加高考的“移民”考生

    唐代另外一名大诗人:白居易

    则是另一种高考移民的典型

    其祖籍原本在陕西渭南县下邦镇

    按道理,他应在渭南县参加考试

    但无奈大唐的首都:长安

    就在陕西一带

    其科举竞争激烈程度

    可以参照一下今天的河北省高考

    在接连几次落榜

    自认为考取无望后

    他不得不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

    跑到当时还属于穷乡僻壤

    录取难度也更低的安徽一带

    去冒籍参加考试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冒籍高考移民现象

    在清代达到了顶峰

    当时在闽粤两省

    甚至催生出了

    专门以此营生的中介

    每到发榜之时

    就专挑那些落第学子上门拜访

    开口就是一句

    “何不遨游东宁,聊托一试?”

    去鼓励他们冒籍赴台参加科举

    并从中赚取暴利

    历代朝廷对此

    也相当头疼

    先是要求考生带上宗族谱牒

    严查考生的父祖三代履历

    再又搞出了“互结”制度

    要求五名考生互相担保

    一旦有一人属于冒籍

    就取消所有人考试资格

    到了宋代

    还会将考生包括名字

    籍贯、履历等各项资料

    向全国进行公示

    用以进行社会监督

    清朝康熙年间

    更是对科举考生

    搞起了语音识别

    推出了“审音”制度

    通过对考生家乡话方言的审核

    判断其籍贯是否为真

    但很明显

    上述种种举措

    始终未能根治冒籍现象

    无论如何

    科举制度在其演变过程中

    始终是在从“自由竞争”

    逐渐向“公平分配”的方向发展的

    这也就意味着

    现代我们某些网友所认为的

    为了遏制所谓的高考移民

    就开起历史倒车

    回到“全国统一教材,统一考卷”的模式

    不但不能获得在公平性上的提升

    还会让经济最发达

    教育水平最高省份的考生

    获得“赢家通吃”的大优势

    历史已经证明

    全国统一只学几本四书五经

    只考同一张试卷

    划出统一分数线的模式

    我们的老祖宗花了一千多年

    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条路的结果

    参考资料:

    中国科举演变史

    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

    科举配额制演化的历史考察

    兼论凭才取人与逐路取人之争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移民,竟然还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nf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