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根据经典弗洛伊德观点,心理问题源自无意识中的紧张,这种紧张是由被压抑的冲动和具有威胁性的记忆造成的。为了获得无意识中的内容,弗洛伊德要设法绕过自我防御机制,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是自由联想。运用这样的的方法,精神分析师会逐渐形成对心理问题的临床理解,然后帮助病人理解症状的无意识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潜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着的。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求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按“现实原则”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的一部分,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为此“自我”便成为“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自我”的这一功能,是一种适应环境、个体保存的本能,它并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自我”可以决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弗洛伊德把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他的活动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父母影响。“超我”一旦形成之后,“自我”就要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