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意义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意义

作者: LefeeMoore | 来源:发表于2019-11-02 00:09 被阅读0次


    一、典要

    1. 无论你是否察觉它的存在,死亡始终伴随着你,你活着同时也经历着死亡。

    2. 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某种程度上是“思考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死亡意味着什么?“思考死亡”又意味着什么?死亡用一种无与伦比的犀利和清澈,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谛。死亡的事实是我们追寻生命意义的最深层动因。死亡无法超越,但是可以消解。思考死亡,意味着澄清、意味着框正,思考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是为了更好地筹划人生,是对生命的全然把握。

    二、集说

    1.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思考自己的死亡,并不是因为他们渴望死亡,而是因为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价值。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一个认为自己将永远活着的人比一个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时光有限的人浪费生命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认识到自己日子有限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时常认真地思考自身的死亡问题。同样,当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把每一天当作他们的最后一天来过时,他们并不是真的谋划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使这一天成为他们的最后一天,他们的目的实际上是要从这一天当中获取充分的价值——而且也希望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接下来的日子。1>

    2. 活着的时候,你可以尽管相信谎言,但面对死亡之际,你很清楚那艘纸糊的船是无法在大海里发挥效用的,最好是你明白自己必须游泳而且你没有任何船可以乘坐。抓着一艘纸船是很危险的,你或许就因为这样而无法游泳,纸船非但不能载你到达彼岸,它极可能正是你溺毙的原因。2>

    3. 逃避死亡导致人生更加消极,因为生与死是手牵着手的,你否定了死,等于否定了生。如果我惧怕死亡,我会非常担忧,所以我愈是怕死,就愈是恐惧人生,如此一来,我就无法全然活着。3>

    4. 活着的时候就要把死亡请来。这并不意味着自杀或服药而死。我指的是真的了结某样我所珍惜的东西。我执著于对他的记忆,我活在这种记忆中,我太珍惜他,因此我从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你每一天都要把内心累积的东西放下。4>

    5. 桑塔雅娜:死亡提供的黑暗背景,使生命的细致色彩更为纯粹。5>

    6. 生命可能在任何一刻终止,面对这个事实是很重要的。知道死亡即将来临,也让我们产生力量,好好运用剩余的人生岁月。6>

    7. 亚历山大和阿德勒斯泰因认为对个人来说死亡的意义比死亡的内容更重要。7>

    8. 死亡怨敌早就和我们开战了,它正在一分一秒地消灭我们的生命,我们活在世上的时间正在不断地减少。想想这一切,我们还能无忧无虑地等待下去吗?8>

    9. 死亡是最终的宿命。对生的渴望和对一切尽毁的恐惧始终存在,它们与生俱来,根植于你的心灵最深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将如何活着。9>

    10. 内心的精神生活被日常琐事所占据。而死亡扫清了这一障碍。它过滤掉生活中的纷繁芜杂使精神的需要完全呈现。10>

    11. 死亡可令一个人生存的整个过程(包括贡献、思想和人生),都获得显露。故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如果没有死亡,这个人的一生就不能被认识。死亡令人生得到表露,令人生得到完成。简言之,死亡令人生得到凸显。11>

    12. 死亡是存在的必要条件。......死亡赋予生命意义,却又取消这一意义。无意义的死亡赋予生命以意义,无意义赋予意义而否认这意义。这便是死亡在短暂、激烈的生存中所表现的角色。短促而热烈的生命,是死亡赋予其力量和强度。我们无法走出这一抉择。我们既想拥有生命的热烈又想拥有永恒,这是不可实现的,这种累加是超出人的能力之外的,已不在人类的范畴之内。12>

    13. 死亡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临终者是它的门徒。这一过程让我们理解到什么是重要的,生命中最真的意义是什么。它向我们指明了生命的方向,让我们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13>

    14. 要说现在能做到的事,就是把今天的咖喱煮的美味,或是反省这件事成功是因为有那件事的失败,像这样子咀嚼、连结生命中发生的事,用自己的步调,将人生先折起来整理。每天一点一点地折起来。从此之后,我有时会从死亡的方向回头看看自己。尽可能笔直地朝向死亡,将每一天慢慢折叠起,这样到了死前,才不会被自己的人生压垮。虽是很微薄的事,但是像这样一边思考,一边生活,就是现在的我所能做到和死亡相处的方式。14>

    15. 不论是被人畏惧还是被人渴求,死亡就其本身而言都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是生命的背面,它总是通过种种方式投射到生命本身,就像照片的底片总是要求被制成正片,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看清。因此,死亡的作用就在于引发我们思考,但是思考的却并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仿佛在一个无法穿越的回球场,被死亡惊醒的思想在死亡上发生反弹,一次又一次地反弹回生命之中。我们可以做的绝不只是为了不看见死亡而紧闭双眼,或是任由自己惊慌失措地在死亡面前盲目游荡,因为死亡提供了我们一种可以试图理解生命的选择。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理解生命呢?我们能够利用什么工具来思索生命呢?15>

    16.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是有死的,只有那些确定自己会死亡的才是有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植物和动物并没有像我们活着那样活着。我们是唯一的真正有死的生命体,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将会死去,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正是因为有死才构成了生命。有人说有不死的神存在,也有人说他们不存在,但却没人会说他们活着。只有基督才被称为“活着的神”,因为他化成肉身,变成了人,像我们一样活着,和我们一样死去。16>

    17. 我不准备说哲学的唯一话题或主要话题就是死亡。相反,我认为哲学所要讨论的是生命,是活着意味着什么,是如何生活得更好。但结果是,死亡在使我们变得有死(亦即人之为人)的同时,已经预见了使我们变成生命体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借助苏格拉底之口说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准备”。但是,除了思考我们必须经历的有死的生命外,“为死亡做准备”还能作何解释呢?正是死亡的确定性,使得生命——我的唯一的和不可重复的生命——变得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们生命的全部任务和使命,都只不过是在死亡面前的种种抵抗形式,尽管我们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深思的事情。也正因为有死亡的意识,生命才变得神秘和令人敬畏,变成一种我们应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思索的宝贵的奇迹。如果死亡压根就不存在,那么我们一生中就能看到无限多的东西,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观看,但我们却几乎没有什么可做的(因为几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死亡),也没有什么可思考的。17>

    18. 库布勒-罗斯医师曾说:“对那些渴望了解死亡的人,死亡是一种十分有创造性的力量。生命里最崇高的灵性价值,在探究死亡时都会被激发出来。”18>

    19. 保尔•蒂利希:死亡使人能够探询生命的真谛——也就是说,死亡使人超越自身的生命并且赋予人以永恒。19>

    20. 伯恩哈特•韦尔特:死亡撕碎了我们生命日常的表面现象——自欺。死亡把我们带到了极端的真理面前。我们对其他人之死共罹苦难,我们也随之开始注意我们自己的未来之死...... 20>

    21. 死亡乃是向一切熟悉事物的告别,同时给后死的亲属带去一个咄咄逼人的信息。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21>

    22. 只有当一个人发现了这个结论:“既然人人都会死,我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他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的人。当这个结论深植于你的心中,你的生命再也不可能一样了。你不会像从前一样执著于生命,生命迟早会离去,紧抓着它又有什么意义?生命早晚会消逝,又何必执著于再来受苦?如果生命不是永远长存,为什么要在痛苦、烦恼中度日呢?22>

    23.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说:“死就如同生一样,是人类存在、成长及发展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它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它给我们今生的时间规定界限,催迫我们在我们能够使用的那段时间里,做一番创造性的事业。......因此,从正面的意义来看,死亡的意义可说就是‘成长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你是什么,以及你所作为的一切,都在你的死亡中达到了最高潮。’”23>

    24. 你永远不可能看到灵车后会跟着货车。一个人的财产、兴趣、爱好和他生前的工作也许会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死亡意味着,生前的东西什么都带不走。24>

    25. 死亡是生命所提供给你的最后礼物,它是最后的高潮,是一种圆满,死亡是生命的精髓与开花。假如你的一生都在错误中度过,你的死亡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假如你的生命一直是种浪费,你的死亡怎么会富有意义?一棵根部已经腐烂的树,如何能结出甜美的果实?那是不可能的。25>

    26. 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它。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持续的生死共舞、无常律动。每当我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和死亡接触。它们都是死亡的脉搏、死亡的心跳,催促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26>

    27. 我们内心的精神生活经常被日常琐事占据。而死亡扫清了这一障碍。它过滤掉生活中的纷繁芜杂,使精神的需要完全呈现。27>

    28. 死虽是人生的否定,而有死却又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一个人的死是他的一生中底最后一件事,比如一出戏的最后一幕。最后一幕虽是最后底,但总是一出戏的一部分,并且可以是其中底最重要底一部分。从此方面看,我们可以说,“大哉死乎”!从此方面说,我们亦可说,欲了解死必先了解生,能了解生则亦能了解死。所以程子亦说:“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朱子亦说:“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28>

    29. 死亡成了知识宝鉴,濒死者通过这面镜子清点他一生的道德资产负债表,能够发现命运的结局。濒死的时刻是回顾一个人功过是非和做出善或恶的最终结论的独特机会。死的时刻成为对整个人生最大的挑战和最终的考验。此时,强调个人要对自己的灵魂的命运负责,在死的象征中得到传达,“记住,您必须死!”29>

    30.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会去学侍奉人。懂得死亡使我们摆脱了一切束缚和限制。失去生命不是一件坏事,懂得这一点没有任何坏处。”30>

    31. 活着的时候就要把死亡请来。这并不意味着自杀或服药而死。我指的是真的了结某样我所珍惜的东西。我执著于对他的记忆,我活在这种记忆中,我太珍惜他,因此我从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你每一天都要把内心累积的东西放下。31>

    32. 在所有生物中,只有我们既明白自己会死亡,又能幻想永生。两者的结合令我们抓狂。死亡使我们不寒而栗,而没有明确终点的生命(除了身处绝壁)也好像没有任何意义。毋庸置疑,正因此,人的必死性与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交织在了一起。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生命有何意义(正因为生命有一天会结束,我们才更要问这个问题)?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方式?如果我们真能永生,生命的意义会迥然不同吗?一两千年后,人类是否会深陷存在性无聊而不可自拔,希望结束这一切存在呢?我们有灵魂吗?如果有的话,它会不会在肉体消亡后依然存在?它是由什么做成的?有高贵与卑贱之别吗?有没有一种时间范围内能切断生死循环?恒久驻于此刻,这是否就是“永生”?天堂是时空中的存在吗?如果不是,它又在哪?什么时候出现?进入天堂的可能性有多大?32>

    33. 道德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爵士在《马克普洛斯事件:对于永生之乏味的反思》中提出,如果人生要保持有趣,死亡就是必需的。一个人生活到一定岁数之后(这个岁数因人而异),就不可能再有新的体验了,哪里都去过,什么都做过。所以,她会无聊到崩溃。威廉姆斯说,好的人生,就是在重复和无聊不可避免地进驻之前就已经结束的人生。33>

    数据源

    1>(美)欧文著,胡晓阳芮欣译,《生命安宁: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P184

    2>(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27

    3>(美)肯·威尔伯著,胡因梦刘清彦译,《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3月第一版,p61

    4>(印)普普尔·贾亚卡尔著,胡因梦译,《克里希那穆提传》,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411

    5>转引自(美)欧文•亚隆著,易之新译,《存在心理治疗》(上),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P234

    6>(美)羅尼•史密斯著,鄭清榮译,《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P54

    7>(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149

    8>白玛格桑仁波切著,《生死的幻觉》,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31

    9>(美)欧文•亚隆著,张亚译,《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p110

    10>(美)J•S•霍尔德J•A•克兰顿著,吴宇琦方志燕译,《临终:精神关怀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P4

    11>(香港)霍韬晦著,《走出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p200

    12>(法)冉克雷维著,戴捷译,《不可逆转的时刻:关于死亡哲学的84则对话》,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一版,P26

    13>(美)J•S•霍尔德J•A•克兰顿著,吴宇琦方志燕译,《临终:精神关怀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P72

    14>(日本)寄藤文平著,梁桂慈译,《死的型錄》,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3月初版,P148

    15>(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林经纬译,《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21

    16>(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林经纬译,《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12

    17>(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林经纬译,《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13

    18>(美)凯瑟琳·辛格著,彭荣邦廖婉如译,《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P184

    19>(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裘挹红译,《哲言集:向死而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第一版,P143

    20>(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裘挹红译,《哲言集:向死而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第一版,P432

    21>(美)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P81

    22>(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8

    23 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2

    24>(美)J•S•霍尔德J•A•克兰顿著,吴宇琦方志燕译,《临终:精神关怀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P62

    25>(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49

    26>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译,《西藏生死書》,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第二版,P65

    27>(美)J•S•霍尔德J•A•克兰顿著,吴宇琦方志燕译,《临终:精神关怀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P4

    28>(中)冯友兰著,《境界:冯友兰谈人生》,中信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P92

    29>(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35

    30>转引自(法)贝特朗•韦格莱著李建英译《禁止死亡》,海天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P226

    31>(印)克里希那穆提著,胡因梦译,《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译林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347

    32>(美)卡斯卡特,(美)克莱因著,胡燕娟译,《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P28

    33>转引自(美)卡斯卡特,(美)克莱因著,胡燕娟译,《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P17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qc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