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与死亡共舞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特点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特点

作者: LefeeMoore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20:39 被阅读0次

(一)切己性

(1)典要

1. 我们所谈论的死亡,是“我”的死亡、“你”的死亡、“他”的死亡,一个个个体的死亡。死亡永远是个体的死亡,而非群体的死亡。尽管,由于文化上的特点(集体文化和个体文化),而使这种死亡变得有所不同,但它总是你死他死、这个人的死那个人的死。

2. 我们的死亡总是亲力亲为的,不可替代。唯有这样的死亡才具有触动性。

(2)集说

1. 人死。这是世上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死亡在世上是个公众事件,我们为此发讣告,为必要的社会葬礼出钱,而且有时情绪上也会深受触动。但是,只要死亡还是个我们身外的事实,我们就还不曾从“人死”这个命题过渡到“我要死”这个命题。对后者的觉知便带来了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那使人心碎的体验。1>

2. 当死亡到来时我仍将是我,就像我现在所意识到的我之为我一样清晰。我将不得不成为最真实、最重要的死亡的主角,而所有其他人的死亡都将只不过是一篇篇痛苦的散文。我的死亡!是我的、而不是你们的死亡,不管你们对我来说有多亲。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死亡,而我将亲自认识它!2>

3. 无论如何,别人都可以代替我去消费本应由我出席的宴会上的份额,别人也可以与我本想爱的人做爱,甚至别人可以用强力迫使我吃饭,或是强迫我永远地放弃性行为。相反,死亡,我的死亡或别人的死亡,总是镌刻着不可替代的姓和名。惟其如此,死亡是最具个体化,同时也是最平等的事情。在生死关头,谁也不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弱,尤其是谁也不能成为他者。临死之际,任何人都完完全全只是他自身,而不可能是他人。正如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带来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东西,在我们死去的时候,我们也带走了永远不会再度出现的东西。3>

4. 对于死亡而言,每个人只能自己走过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我可以在某种场合代替您,甚至为您赴汤蹈火,但我不能代替您去死的位置。每个人只为自己而死,自己谢世,为了自己。......基督教都说:“我无法取代您的位置,我只能引导您走向十字架,直至望尽天涯路。”4>

5. 伊凡•伊利西:每个人都与自身的受到肯定的必死性共舞终生。5>

(二)必死性

(1)典要

1. 死神虽然幽默,但最后却是玩真的,没开玩笑。终有一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无论你睁眼看它还是闭眼躲它抑或无视它,它就在那里,时间到了,终究要带你走。作为最公正的判官,它一视同仁,无论你将相王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升斗小民,给你的最终都是一抔黄土。你所占据的不过是一抔黄土。其实,时过境迁,最终也不过是一抔黄土而已。

2. 人类总是将死亡视为敌人,仿佛死亡终结了生命,仿佛死亡与生命是相互敌对的。如果你抱持这样的看法,你当然会对抗死亡,生命成了挣扎着活下去的努力,这么做等于在跟死的源头抗争,与你的命运对抗,你所抗拒的是一件迟早会发生的事,你的挣扎从头到尾就是荒谬的,因为你不可能逃得过死亡。6>

(2)集说

1. 死亡是标准的共产主义者,在它之前人人平等。死亡完全无视于你是谁,就算你名垂青史它也不理你,它根本不管你是一介乞丐或是多么了不起的亚历山大。7>

2. 不论你是富裕或贫穷,种性高贵或低贱,都无法避免死亡。这是生在这世界上所有人的最终命运。8>

3. 那个躺在豪华陵墓里的胫骨并不比埋在公共墓地里的穷人更加幸福。不平等中的最大平等就是死亡。9>

4. 关于死亡我们还知道一点:它不仅仅是确定无疑的,它还永远都是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不只是老人和病人的事,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刻起,我们就已经不得不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蒙田说得好:我们死亡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我们活着。把这一点想明白,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离死亡的距离总是一样远。根本的不同,不在于是健康还是生病,是平安还是处于危险之中,而在于是活着还是死去,也就是说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状态。没有人可以真正感到自己“半死”,“半死”只不过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法,因为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而死亡却是无可挽回的。总之,死亡的一个特性就是:我们从不能说自己受到死神的保护,也不能说我们可以远离(哪怕只是暂时)死亡的统治,尽管有时死亡不是很可能,但它从来都是可能。10>

5. 这世上的几十亿人成天都在忙忙碌碌,为的是成就各自追求的事业,他们一直忙碌到死,可是最终谁也没能做完要做的事情,也不可能做完。来到这个世上的人们,各自出生的地方不同,各自的命运与苦乐不同,各自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人们为得到快乐而忙碌一生,到最终全部不得不放弃世间的一切,空手走向死亡。流浪于街头的乞丐和金銮宝殿中骄横奢侈的皇帝,在死神面前同样都是被动无力、束手无策。11>

6. 人的寿命是不能随意延长的,就像断了水源的池子和粮食被运走的粮库,终将穷尽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拖向刑场的死囚每迈出一步就与死亡接近了一步,同样,我们每个人的寿命都正在一刻不停地消耗着,因而,我们就与在前面等着的死亡越来越近。12>

7. 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我们必须忍受生、死,以及各种痛苦。物质主义科学家,发明了许多供感官享乐的设施和造成毁灭的东西,但他们找不到防止变老、生病和死亡的方法。他们造不出一台能阻止死亡、生病和变老的机器。他们能制造出加速死亡的东西,却造不出阻止死亡的东西。然而,明智的人不关心物质生活的四种苦,而关心升到灵性星球的问题。13>

8.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比“他早上也得穿袜子”和“女王上厕所的时候也得坐下来”这种平等更具影响力。在其他情况下,在其他时代,“记住你将死去”只是提醒人们学会活在当下,也就是先知以赛亚说的:“我们吃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而在基督时代,人要有道德地活着,因为审判日(死亡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二)即将到来。14>

9. 死神将于何时何地出现,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当这一天到来时,就算关系密切的亲友围绕在身旁,声嘶力竭地呼唤着我们的名字,撕心裂肺地痛哭流涕,甚至因悲伤过度而昏厥倒地,死神也会毫不留情。此时,哪怕心中再依依不舍,我们还是不得不离开人间,孤身一人走上凄凄惨惨的中阴路。15>

10. 我们的存在永远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生命必将生长、成熟并最终走向凋谢、死亡。16>

(三)不期性

(1)典要

1. 作为生命体,我们的死亡具有确实性,但它并非按照约定的日子降临,总是不期而至。死亡总是在计划外。

2. 生命中的很多追悔多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死亡的不期性。死亡的不期性,同样也给了我们侥幸心理,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还早呢!殊不知,生命无常!

3. 死亡是确定的,感谢上帝,而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我死是必然的,但日期不肯定,早早晚晚,越晚越好......在确定的事实与不确定的日期之间我们可以陷入不确定的希望之中。17>

(2)集说

1. 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医疗斗争,由于最终无可阻止的状况——晚期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慢性器官衰竭(最常见的是心脏衰竭,其后依次是肺衰竭、肾衰竭和肝衰竭)或者只是高龄累积的衰弱,才缓缓而来的。在所有这些案例中,死亡都是确定的,但是,死亡的时间并不确定。于是每个人都与这个不确定性,与怎样、何时接受战斗失败进行抗争。至于临终遗言,却好像根本就不再有这回事了。18>

2. 死亡是不会提前通知我们的,如果事先没有准备,而当死亡突然降临之时,除了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之外,便是难以形容的悔恨。19>

3. 除了必然性、差异性和不可预测性之外,死亡还有另一种特性。关于死亡的这个真相,我喜欢称它为无所不在。我不仅仅是指我们周围的所有人都正在死去,更多的是指我们自己可能在任何时候死去。你永远都无法摆脱你现在就会死的可能性。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死亡具有不可预测性,但也未必意识到死亡会以这种方式无处不在。我想说的是:即使在你认为自己绝对安全的时候,你也有可能会死于中风,或者死于心脏病突发。即使是一个年轻力壮的人,也可能会死于动脉瘤。20>

4. 随着灾难、恐怖行为、战争及政治暗杀的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后,现代通讯技术在瞬间把我们大家变成了幸存者。21>

5. 生命中充满不确定与意外,任何时刻、任何人都可能走。所以,别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并没有为什么。一切能回答你“为什么”的答案,只不过是一种慰藉,让你从某种角度上去合理化一件神秘的事情,可是,这么做只是助长我们的自我安慰罢了。22>

(四)数据源

1>(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P240

2>(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林经纬译,《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11

3>(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林经纬译,《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15

4>(法)冉克雷维著,戴捷译,《不可逆转的时刻:关于死亡哲学的84则对话》,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一版,P19

5>(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裘挹红译,《哲言集:向死而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第一版,P25

6>(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106

7>(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15

8>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姚仁喜译,《正见:佛陀的证悟》,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5

9>(法)冉克雷维著,戴捷译,《不可逆转的时刻:关于死亡哲学的84则对话》,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一版,P106

10>(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林经纬译,《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15

11>白玛格桑仁波切著,《生死的幻觉》,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5

12>白玛格桑仁波切著,《生死的幻觉》,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222

13>(印)A·C·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著,黄涛译,《超越生死》,东方出版社,2015年11月份第一版,P31

14>(美)卡斯卡特(美)克莱因著,胡燕娟译,《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P51

15>晋美彭措著,《不离》,华文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P63

16>(美)欧文•亚隆著,张亚译,《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p2

17>(法)冉克雷维《不可逆转的时刻:关于死亡哲学的84则对话》,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一版,P75

18>(美)葛文德著,彭小华译,《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P142

19>白玛格桑仁波切著,《生死的幻觉》,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96

20>(美)谢利•卡根著,贝小戎等译,《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4月第一版,P266

21>(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4

22>(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281

相关文章

  •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特点

    (一)切己性 (1)典要 1. 我们所谈论的死亡,是“我”的死亡、“你”的死亡、“他”的死亡,一个个个体的死亡。死...

  • 与死亡共舞之什么是死亡

    (一)典要 1. 所谓死亡,直观意义上就是从躯体走向尸体,或者说是寿命的终结。躯体,它的主宰是生命,尸体,它的主宰...

  • 与死亡共舞

    死亡是我们的禁忌,我们不愿意面对死亡,也不愿意谈起死亡,甚至不愿意想到死亡。 犹记得小的时候,如果有人去世,我就会...

  • 与死亡共舞之引言

    (一)典要 1、有时候感觉造化真会捉弄人,既然让我们生又何必让我们死。既然让我们死,又何必让我们觉知到死。时常面对...

  •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脸

    一、经历死亡 (一)典要 1.如何经历死亡基本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死亡,亦即,我们如何看待死亡,我们就如何死去。 ...

  •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意义

    一、典要 1.无论你是否察觉它的存在,死亡始终伴随着你,你活着同时也经历着死亡。 2.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某种程度上...

  • 写作即是与死亡共舞

    前两天,我差点又回去精神病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正准备减药,可能是忘了吧,有几次的没吃还是什么,压力大等等原因...

  • 冰冷与死亡正共舞

    冰冷与死亡正共舞 一个夜接着一个夜 噢 我虚无的战友也是我的字节 这些迈向黄昏星空的皑皑白骨 - 嘲讽那永恒的旋转...

  • 《遮天》——伴读笔记(作者辰东)838

    叶凡的元神沉浸轮海中,在体悟生与死的奥秘,与死亡共舞,在地狱大门前徘徊。 轮海吸取死亡之力,黑雾不断的涌进来,...

  • 女巫

    篝火与独立的灵魂,巫歌与火舌共舞,燃烧着灵魂,四射着光芒,死亡与生还将回到原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特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ua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