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信念解脱共修沙龙/ “杂谈修行”笔记
时间:2018.3.4 14:00
地点:灵扉书吧
Objective关于今天的课程, 你记得什么?
一、元青老师分享关于修行的认识
-
修慈心禅 (护卫禅之一)。在缅甸恰宓长老的国际禅修中心,学员的第一个修法就是修慈心禅。对自己、对喜爱的人等发慈心。然而学员大多流于形式,心只是落在祝福词上,只是口念而已,修了十多年的学员竟然都没有真正生起慈心。
-
佛教的两种修法:奢摩他 samatta (止==>定)和 毗婆舍那 Vippassana (观)。毗婆舍那通常通过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来具体修行,然而大多数的修者过多地执着于方法本身,并未向前更进一步,而是走入了“法执”的死胡同。却不知方法只是方法,究竟的修行目的是了知生灭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最终证得空性,达到寂静涅槃,脱离轮回,离苦得乐。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
是我们的那个“我”生出了种种喜爱、厌恶、烦恼和偏见。所以,关键是断除那个“我”。欲达到“无我”,必先熟悉和认识那个“我”。这便是我们修行的功课。人本不存在,存在的是一堆信念和念头而已。看到这些念,看到你行为背后的动机,做青见功课找出它们,做严格的自我分析(rigorous self-analysis)。
-
元青老师给大家的思考题:(1)”生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你为何还选择了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如此痛苦,并且终要死去,为什么要来人间体验一遭呢?(2)如果“我”不对了,你该怎么办?
二、学员分享和老师点评
小朋友的分享。
“为什么小朋友来我家两天,她走的时候我想哭?” 5岁的然哥鼓足勇气走到房间中央,众目睽睽之下,终于成功地向青师大声说了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我知道你知道答案。“ ”不知道。“ ”那我提示一下,有小朋友的时候,是不是有人懂你,知道你想做什么,并且陪你一起做?“。”是“。”你是不是很开心“?”是“。”那小朋友走的时候呢“?”想哭,但忍住了。“ 青师仿佛永远不缺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提示,最终,小然哥圆满解答了自己的第一个问题。青师随之送出给然哥的第一个建议:”自己懂自己“。她解释说,如果总是希望外界的别人来懂自己,有人懂时开心,没人懂时就难过,那是不是很痛苦?如果自己懂自己,那就没必要求别人来懂自己了,那就可以总是很开心了。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然哥提出了他准备好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自己想说的话需要通过妈妈帮我说出来?” ”你想说的话要让妈妈帮你说出来,是因为你觉得妈妈—“青师提示道。”好“,然哥说。”是因为妈妈好,妈妈对,是吗?“ ”嗯”。“通过妈妈帮你说,你可以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吗?” “嗯”。然哥边回答边认真地用力点头。“那妈妈帮你说完之后,你发现自己是对的,是吗?” “嗯”。那说出来“我是对的”。然哥跺着脚,用力地面对全场,喊出了这句话,几遍之后,得到允许,可以回座位了。
新老学员的分享。
对于修行来说,身体是什么?身体是限制,为什么?例如,因为有了笨重的身体,所以我们无法轻盈地飞起来。道家修行通常会从身体开始修,青师进一步做了解释并建议大家通过做大拜、抖功来调整身体,使身心灵协调发展。
与家人的关系。原来对母亲的嗔恨一直都在,只是藏得比较深,自己以前都没有发现,过年期间看到了,放下了。原来对于老公和孩子的抱怨,源自于对自己的认知偏差,原因是自己不会照顾自己,不会爱自己,所以才会向外求关怀,向外抓取爱。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笑到最后才会笑得最好。发现自己的兴趣,坚持做自己,在辞职创业初期,不理会那些不理解的、批判的声音,一路走来,却发现当初反对的人逐渐变成了赞同的人。
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生活即修行,生活中每一次你眼中的障碍和困难,都正是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决不要轻易放弃。
你对了,世界就对了。你的状态不对,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做好,不做这个,做那个也是一样。不调整自己,一味地找借口、抱怨外部因素,不是真正的修行。
”爱一行,干一行"或者“干一行,爱一行”都没有问题。但是首先“爱”要出来,才可能干好。爱就是接受,包容,不抗拒。爱是愿力的源泉。“神通不抵业力”,当愿力大于业力时,生命才会有所改观。
Reflective你要如何形容今天的情绪今天的高峰是什么?今天的低点是什么?
紧张。到达书吧时,距离正式开始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了。进门的一瞬间,看到老师和新老学员围坐一圈,感觉到一双双眼睛都盯在我身上,特别紧张,特别不自在。不能思考,硬着头皮,径直走到另一面,习惯性地坐在距离老师最近的座位上。
高兴。然哥稚嫩的一声声呐喊:“我是对的”,听得好过瘾,好开心😊,感觉好像是我自己在呐喊。
难过。“为什么妈妈要打我?我觉得我没有错。” 艾米尔依偎在爸爸的怀里委屈地说。究竟是谁的难过,为什么我哭得难以抑制。
释放。共修结束和坦然、张旭一同前往地铁站,说出了我近期的一些困扰,感觉有人愿意听我倾诉,很安全,很舒服,很感谢。为什么共修时不说,因为看时间已经晚上10点多了,感觉不早了,不想耽误老师和大家太多时间。
感谢。感谢元青老师,感谢所有有缘人,每个人的发言都很有启发。看到很多“我”。
Interpretive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今天一个重要的领悟是什么?
佛教的持咒、诵经,属于奢摩他修法,即“止”修,也就是修定力,通过集万念于一念来达到集中注意力,无暇顾及其他杂念的效果。并无所谓的神奇效果。
柔软 or 冷漠?无论是修慈心禅,还是什么别的修法,都强调在修行的过程中培养良善的素质,培养内心的柔软。然而学习了业因果后,会感觉每件事其实都是遵循因果规律的,都是咎由自取,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然后是不是会趋向于冷漠?这两者是否矛盾?
为什么我看到了问题,却不进一步行动去解决问题?我究竟在等什么?难道是在等某个神通广大的大人物突然降临,帮我扫平一切?难道是因为我在等待某个能把事情做对的人出现,帮我一次性把事情做对?难道是认为自己不能做对,没有能力做对、做好,所以干脆不做?这样的思维模式真的好吗?难怪听到然哥喊出“我是对的”,好开心。
念头只不过是念头而已。看到它,超越它。
我以为生活欺骗了我,都是他的错,而我则是无辜的受害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我也有错。我自己没有主动调查,没有认真观察,种种提示和线索我视而不见。怎么能全怪他呢?
我以为新导师不喜欢我,因为我不机灵,不能干,不世故,不炼达。是真的吗? 老师对学生的了解非常有限,对学生的评价大概源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学生展现出来的面貌是自信的、积极的,那么老师对你的看法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论文选题遭到否定和质疑,南大核心投稿要么拒稿,要么石沉大海。我以为我不是做科研的料,是真的吗? 万事开头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那些叱咤风云的学术界大牛当年也曾经是被拒稿最多的。师兄毕业前分享,他当年被所有的本领域专业期刊都拒过稿。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最终毕业时的科研成果写满了一页纸,超过了我院的许多教授,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都交口称赞。
心是可以被锻炼的,修心的利益不仅仅是对心的控制,而是从幻想中解脱。任何源自于自爱执的心识之流都缺乏远大的愿景(vision)。当你只有很狭窄的愿景时,你会更加痛苦。(宗萨仁波切)。
Decisional我们会如何用一句话形容今天的工作有哪些工作需要明天继续努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大概需要参加《信念解脱》课程的复训了。3月17日18日。你来吗?
附录一 慈心禅简介
一、修慈心的实际利益修慈心对禅修者有相当多的利益。慈心能使内心纯洁、清明、平静。当内心纯洁、清明、平静的时候,身体也清净。禅修者感觉到身心都清净。以这种纯洁、清明的心来修毗婆舍那,容易获得定力。在培育慈心的过程中,禅修者是快乐的。慈心越强,越快乐。二、修慈心的方法“修习”(Bhāvanā)就是培育以使之在自身中生起。“修慈心”(Mettābhāvanā)就是培育慈心以使之在自身中生起。假如自身中经常生起慈心,祝福众生幸福快乐的心很强,周围的人是能感受到的。真有慈心的人,不会说出责怪对方的话,不会说出伤害别人的话,只会说对别人有利的话;不会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祝福众生快乐的心是柔软的,外表也柔和。若内心有慈心,就不需要刻意发慈心。“培育慈心”就是为了在自身当中生起慈心而反复作意和练习。三、什么是“慈心”“慈心”是希望众生快乐的心,希望众生获得利益的心,希望众生远离身心痛苦的心。慈心不是儿女之情,儿女之情是贪爱。贪爱是炽热的,而慈心是清凉的。慈心是一种没有执著的爱心。具有执著的爱心不是慈心,是贪爱。慈心的特点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不执著任何一个众生。慈心能使禅修者内心纯净、平静,使身心柔软、轻盈。四、心不要落在祝愿词上为了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地生起慈心,需要反复作意及练习,心中默念“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等祝福词。祝福词的作用是引导慈心的生起,但若太长或太多,就不会生起慈心,心只是落在祝福词上,只是口念而已。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3785130102vlwr.html[佛陀曾说:「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Nevajjhaga piyatara-mattana kvaci.Evam piyo puthu atta paresam,Tasma na h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即使一个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同理,十方所有众生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相应部-1-75)所以,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软、和善,你必须先以下列四种意念来对自己培育慈爱:一、愿我免除危难(aham avero homi);二、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abyapajjo homi);三、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anigho homi);四、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 attanam pariharami)。若人的心柔软、和善、宽容以及能为别人着想,他将不难培育对别人的慈爱。因此,你所培育出来对自己的慈爱必须强而有力,这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的心变得柔软、和善,以及具有对别人的同情心、宽容心之后,就可以开始培育对其他众生的慈爱。]
附录二 《触摸自己》泰戈尔
你靠什么谋生,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你渴望什么,
你是否有勇气追逐心中的渴望。
你面临怎样的挑战、困难,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怨声载道,
还是视它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你的年龄,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冒险,
哪怕看起来像傻瓜的危险,
为了爱,为了梦想,
为了生命的奇遇。
什么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看到你忧伤的核心;
生命的背叛,
是敞开了你的心,
还是令你变得枯萎、害怕更多的伤痛。
你跟我说的是否真诚,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能对自己真诚,
哪怕这样会让别人失望。
你跟谁在一起,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能跟自己在一起。
你是否真的喜欢做自己的伴侣,
在任意空虚的时刻里。
你有怎样的过去,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怎样活在每一个当下。
你有什么成就、地位、家庭背景,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当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时,
是什么在你的内心,支撑 着你。
愿我看到真实的你。
愿你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附录三 《阿毗达摩讲要》摘录
在修行的过程中培养内心的良善的素质比你修行有进展更重要。
因为如果你们修行的太快,假如你们过去生的那种巴拉密(修行的资粮)成熟了,你可以很轻易地证得了禅那,或者你们一闭上眼睛很快光就出现,你今生以来的那些习气、那些内心的污染还没有除去,但是你的定力很快培育出来。你的定力把这些烦恼、你的内心的那一些习气、那些不好的性格把它压住,并不是让它去除掉。这样的话,变成等于你是用一种东西去压它,你并没有把它清除掉。
就好像现在我们去到一间房间里面,这间房间很脏,很多虫、很多苍蝇,然后你就用杀虫水喷喷喷,喷得这些虫全部被杀了,但是那些滋生害虫的、那些滋生苍蝇的这些东西还没有去除掉。这样的话,只要你在修行的时候,你的烦恼可能给压住,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那种不好的性格,甚至你的习气又暴露无遗。
如果懂的修行的人来说,他可以透过培养这些良善的素质,他修行的时候很注重地培养内心的柔软、轻安、轻快,不要过度地追求我的修行要有所得。
附录四 宗萨仁波切修心技巧摘录
心是可以被锻炼的,修心的利益不仅仅是对心的控制,而是从幻想中解脱。数息(数呼吸)是一个方法。让你集中精神,它能让思绪之链脱轨(derail chain of thoughts)。
那些基本的方法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心有多么僵硬,多么散乱,等等。让你的心如此僵硬的原因是什么?自利心、自爱执,这需要被训练。
任何源自于自爱执的心识之流都缺乏远大的愿景(vision)。当你只有很狭窄的愿景,你会更加痛苦。所以真正宏大的愿景对修心很重要。
慈悲心不只是同情,而是真正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里,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观”基本上是一种转变的技巧。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愿望,没有看到转变带来的好处,我们安于不转变的状态。
无论如何,学习把事物看作无常,不要把事物看做它们的表象,而看做修心的一部分。
你活着。因为你在认知。你对事物有觉知。你在听闻。你在感受、思考。谁在感觉?在听的是谁?在知的是谁?这是哪儿?正在寻找的是谁?不要思考答案,只是询问,继续询问。
你活着。你肯定在想什么。你肯定听到什么。你肯定感觉到什么。不管你感觉到、听闻到、在思维什么,注意它,仅仅只是注意它,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它是坏的念头,只是注意它,不要试图去改正它,如果是非常尴尬的念头,也一样。如果是一个极好的念头,不要激动,只是观看着它。如果没有念头,只是观看,观看着无念的状态。
(you are living and you are alive. you must be thinking something, you must be hearing something, you must be feeling something, notice whatever you are feeling, thinking, hearing, just notice that, don't make a big deal out of it. if it is really bad thought, just notice, don't try to correct. if it is really embarrassing thought, the same. if it is a really amazingly good thought, don't get excited. just observe. if no thought, just observe. just observe that state of no thought.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