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楔子与简介:
《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式作品,是尤金奥尼尔功力的集中体现,获得过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一系列崇高荣誉。在本剧中,“一事一物皆有来历”,剧中的细节,桩桩件件,几乎都来源于尤金奥尼尔自身的经历。
本剧张力极大,并不好对情节简单加以概括或者介绍,不过,在本次新版出来之前(本版采用了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高克毅先生的译本),中国大陆本剧通译本的剧名被翻译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虽意境差高先生之《长夜漫漫路迢迢》远矣,近乎直译,却更好的传达了原作的象征意味:虽然本剧采用了古典剧作法中常用的三一律(西方戏剧编剧法常用手段,要求一个剧本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均发生在一天之内,在几乎同一个空间之中,为同一个主题服务。三一律最早的起源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文艺复兴时期由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由法国的戏剧理论家确定和推行--作者注)手法,从第一幕幕启到第四幕幕落,舞台上所有情节展现完毕,时间在一天之内。可正是这一天之内,主人公一家亲密的幻想被打破了,他们胶着、挣扎,他们最隐秘的秘密不断被揭露出来,最初的时候他们都抱有一丝丝幻想般的希望,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命运的绝望黑夜--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可这旅途何其漫长!
1|“我”的投射
本剧被称作“自传式作品”,是毫不夸张的。
蒂龙就是奥尼尔那个早年从爱尔兰逃荒到美国的、穷小子出身的老爸。甚至连经历都一模一样:年轻时是风流倜傥的舞台大明星,但为了挣钱断送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以自己最拿手的作品巡回演出。
詹姆士蒂龙的太太玛丽,就是作者的母亲。一个嫁给戏子的大家闺秀。她和丈夫虽然十分恩爱,但是这位大小姐始终也忘不了自己为这段感情牺牲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她一生跟随着自己的丈夫颠沛流离,生儿育女;她盲目听信庸医给出的建议而染上毒瘾,于是终日精神恍惚,逃避现实,妄图生活在旧日的梦幻当中。
“杰米”,则是尤金奥尼尔的大哥。他吃喝嫖赌、愤世忌俗,不负责任、无所不做;但同时他有天资聪颖,十分疼惜他的小弟弟,但却又嫉妒弟弟的写作才华、嘲笑弟弟,扬言要毁掉弟弟。
“埃德蒙”,也就是作者自己,刚刚在写作上崭露头角,却不幸罹患肺病,需要住院治疗,于是也被卷进了一家子的绝望和纠缠里。
2|过去就是现在
剧中的四位主人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困境,都面临着挫折,都期望从残酷现实中解脱。詹姆士.蒂龙和杰米借酒浇愁;玛丽和埃德蒙则企图从浓雾(本剧的又一大特色--象征)中寻求逃离残酷现实的避风港,从而丧失了自我。
实际上,大幕刚刚拉开的时候,这一家人都是心存希望的:玛丽刚从疗养院回家,家又完整了。一家四口围坐餐桌,开心地聊着天,甚至还相互开起了玩笑;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对家里人表现出了最真诚的关心和爱。如果他们能够忘掉过去,以此为契机开始新生活的话,事情可能就发生转机了。但他们摆脱不了"过去"的困扰。
詹姆士时常沉浸于他是当红舞台演员的过去。他深恨自己为了挣钱而浇灭了理想之火,他一遍遍地背诵原来熟悉的台词,从"过去"寻求一丝慰籍。同样,他的妻子玛丽也沉浸在过去的理想中不能自拔:她穿着过去穿过的衣服,留着过去留的发型,幻想自己依旧青春貌美,幻想能成为修女或钢琴演奏家。他们陷入荒谬而又怪异的恶性循环:越是怀念过去就越痛苦,越痛苦就对现实越不满,为了逃避现实,他们就越发念过去。因此,“过去”对团聚在度假别墅的一家四口而言,更像是囚笼,并非是什么能安放不满于现状的心灵的庇护之所。渐渐地,他们都失去了希望,最终坠入黑夜那绝望的深渊。
埃德蒙是玛丽和詹姆士的小儿子,是本剧的中心人物,如前所述,就是尤金奥尼尔本人的化身。他博学、有梦想,内心希望尚存。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本应有所作为的他受其哥哥的影响,反而流连于俱乐部和妓院。深埋于他潜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令他十分迷恋自己的母亲玛丽,但又因为玛丽吸毒成瘾而憎恶她。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无休止地折磨着他,让他片刻不得安宁。过去慈母的高大形象令他无法忘怀,所以现在他更加痛苦。这种精神状态也让他的健康不断坏了下去,最终罹患肺炎。他内心尚存的一丝希望也没有了,对于未来,他更加茫然。
家中最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人当属杰米。他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的所有意义就是往返于俱乐部、酒吧、妓院和家之间。他嫉妒自己弟弟的才华,并且要毁掉他,他导致了尤金的夭折(他们早夭的兄弟)和埃德蒙的堕落。他对小弟埃德蒙的感情是复杂的--“总而言之,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希望你上进、出头,在这世界上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为我也要千方百计地想法子让你失败。这是我无可奈何的,我恨我自己,所以我要在别人身上报仇,尤其是在你的身上。”
和弟弟一样,他对自己的妈妈玛丽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愫。他谴责父亲为了省钱而找了个庸医买给妈妈治病,从而导致母亲玛丽深陷毒瘾无法自拔。慈母形象倒塌之日亦是杰米开始颓废之时。杰米是“过去”的另一位受害者,他对过去耿耿于怀,内心受到煎熬,丧失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可以说,沉迷于对过去的缅怀中,通过怀旧逃避现实是剧中一家人悲剧的根源之一。面对残酷现实的困境,他们从未利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
3| “大雾”和“雾笛”, “早上”与“午夜”
整个剧本中弥漫着压抑的、令人感到绝望的气氛,这离不开“象征”手法的作用。它们传达着深远的意义。
剧中有两对象征性的意象:一对是“大雾”与“雾笛”。浓雾庇护着脆弱的一家四口,氤氲出一个迷蒙的虚幻世界,让主人公们暂时得以远离残酷的现实;雾笛则意在将沉浸于过去美丽幻想中的人拉出来,唤醒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勇于直面现状;另一对则是早上”和“午夜”。早上象征着希望,为人们带来光明。“午夜”象征着绝望,让人们迷失方向。
大幕刚刚拉开的时候,玛丽是心存希望的,也曾想面对现实:“谢谢老天爷,雾总算散了。”对于玛丽来说,这是个好的开始,也为其他家庭成员带来了希望。
那时的詹姆士.蒂龙先生对自己的玛丽寄予厚望,希望她摆脱毒品尽快困扰,恢复健康:“可是现在她有这个勇气,她现在意志坚强,能够应付!杰米,我们大家都得帮她的忙,尽量想法子帮她!“玛丽,来向窗外望一望,海上没有雾,我们这一阵子的大雾一定都散了。”
对于詹姆士来说,大雾是凶兆,大雾都散了,他很高兴。然而,这种轻松并未持续多久。玛丽由于担心埃德蒙的健康开始心神不安,刚刚回来一点的信心又没有了:“你预测天气的本领不怎么行啊?亲爱的,你看雾多么大,差不多看不清对岸了。”詹姆士正在和玛丽讨论杰米的病情,玛丽忽然就说起雾又大了,这其实是玛丽心理状态的一种象征:我还有希望吗?詹姆士心情沉重地回答:“可不是吗,我话说的太快了,我怕今天夜里又有一场大雾。”大雾的环境预示着担心、痛苦、不安,希望被又大雾一点一点吞噬了。随后,玛丽袒露心迹,谈了她对大雾的真实看法:“我很喜欢那个雾。因为“雾可以把你跟全世界彼此隔绝,你会觉得在雾里什么东西都改变了,什么都是真真假假的,没有人能找得到你,碰得到你。”其实一直以来,玛丽总是借着这个大雾来保护自己,将自己从残酷的现实世界以及其他人的嘲笑和侵扰中隔绝开来。在大雾中,她可以彻头彻尾的逃避现实,甚至连药房伙计的嘲笑都不用考虑。终于,玛丽在大雾里感叹着“这么大的雾,天又黑了!一个人待在家里可真苦闷啊”!然后她彻底放弃了希望,走进了黑夜的绝望之中“上楼去过一过瘾”,“不到天亮就又变成了一个疯鬼”;从玛丽踏上楼梯的那一刻,大雾在玛丽这里已经完成了它象征性的意义和使命:无论是不是带着无可奈何,玛丽已经彻底离不开吗啡,她爱上了大雾,她自己选择了缩回过去,走入绝望。
埃德蒙与大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另一个无望、无助的人,他不仅利用酒麻醉自己,更在大雾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勇敢地承认了自己对大雾的感情“我最喜欢这大雾,正对我的胃口。”并且,他明确地表达了在雾中, 他就可以完全不理会这残酷的现实:“我喜欢在雾里。走了一半的路,这座房子就看不见了……我看见的东西听见的东西都像是假的,没有一个是原本的样子,这就是我所要的:一个人形单影只,在另一个世界里,一个真假不分,逃避现实的世界,走出港口,沿着海滩走的那一段路,我感觉简直好像不在陆地上…”至此,埃德蒙已经心如死灰,现实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生而为人对于他来说毫无意义,只有在大雾里做一个“鬼中之鬼”才能给他慰藉。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詹姆士蒂龙就更不用说了,他眼看着雾越来越浓,天色也由早上渐渐步入了午夜……只不过对此他毫无办法,只能以喝醉、回忆过去、吟诵诗篇来表达不满--他只能进入这绝望的黑夜。
大幕拉开的时候时间是早上,大雾总算都散去了,雾笛呜呜地响着,如果四个人都向前看,希望就会来临;大幕将落的第四幕中,时间已是午夜,雾笛依旧呜呜地响着,窗外的一层雾似乎比先前更浓更大--希望已然远走,这一家人只能靠着回忆过去、吸毒和喝醉来逃避现实,他们再也走不出这黑夜!
真正的“我”--尤金奥尼尔从和剧本中几乎一模一样的大雾、跟随父母东跑西颠、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走来,以笔为利器,撕开大雾,赢得了不单单是戏剧界,还有整个世界文学界的巨大赞誉,为后世的读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而不是像剧中的埃德蒙一样刚刚崭露头角就不幸罹患重疾,只能住进疗养院,一辈子几乎就这样了。思量至此,这似乎是本剧作为“自传式戏剧”唯一能令人欣慰的地方了。
回归到0|和书本身有关,和内容无关的话
拿到书,作为一个读过很多遍这个剧本,受过最基础的专业戏剧教育的读者,我开心得简直要跳起来:这本书太有心了,非常适合作为排练台本,瘦长书形,便于携带,同时,舞台美术提示、动作提示和人物台词区别的非常清楚,拿到手上,立刻可以开始熟悉剧本,几乎不用用那粗大的荧光笔把台词标出来。
随便翻开的本书内页,以作说明 本书书影,瘦长的书形这一点,真是要表扬做书的各位了!
本文参考书籍和论文如下:
1, 陈世熊《现代欧美戏剧史》(中),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J.L.斯凯恩著,刘国彬等译,《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倪云,《《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从绝望到希望的心路历程》,开封大学学报2010年6月,第24卷第2期
埙子
2017年7月28日凌晨3:28
初稿于北京清河
2017年7月28日下午1:35
定稿于北京德胜门
PS:
听着Leslie写稿子:
这次看的是“跨越97演唱会”的《红》
“你是最绝色的伤口,或许。”
是啊,在我心中,Leslie是唯一一个可以用“妩媚”和“美丽”来形容而不觉“核突”(粤语恶心的意思)的男性
张国荣“跨越97演唱会”《红》剪影一张
网友评论